| 网站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殖资讯 | 养殖培训 | 养殖项目 | 农林盆栽 | 文章中心 | 图片中心 | | |
您现在的位置: zoonxw.com养殖网 >> 文章中心 >> 正文 |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
|
|||||
科技池助鲈鱼生 循环水绿蔬果园新疆兵团第六师共青团农场鱼肥菜嫩产业兴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8/2 | |||||
在乌鲁木齐的一家餐厅内,长桌上摆放着的一盘清蒸鲈鱼格外引人注目。鱼身微微透明,上面均匀地铺撒着一层翠绿的葱丝和金黄的姜丝,而鱼肉依旧保持着原有的嫩白。一位来自陕西的顾客将一块鱼肉夹入口中,边嚼边说:“又嫩又滑又细腻,这鱼是哪儿来的啊?”服务员回答道:“五家渠!” 据悉,服务员口中提到的新疆五家渠的鱼实则是来自第六师共青团农场新途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农业产业园(以下简称“新途农业产业园”)。 “飒——”一捧黑褐色的饲料被新途农业产业园养殖师傅潘全挥洒入渔业养殖池,四面的鲈鱼迅速奔跃而起,灰色、黑色的鱼身在池中纷乱回旋。“我们这里主要有六种鱼,包括河鲈、加州鲈鱼、梭鲈鱼等,看这个,它叫梭鲈鱼,培育它们可费了不少功夫。”潘全说。 潘全提到的梭鲈鱼,曾一度濒临灭绝。但随着2023年12月6日《梭鲈人工繁育、饲料驯化及盐碱水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正式揭牌落地,其危境得到了有力的挽救。 该项目由新途农业产业园牵头,与华中农业大学、第六师农业科学研究所联合立项。依托于各高校、研究所过硬的理论基础,结合产业园专业工作人员的实践,企业对梭鲈鱼的繁殖、驯化以及盐碱水的应用展开科研攻关。 研究人员从阿勒泰及六师周边地区引进了良好种质资源的梭鲈种鱼及幼鱼,进行了不同阶段的人工配合饲料转口驯化试验。通过研究,他们建立了梭鲈高效人工繁育及培育技术,有效提高了梭鲈鱼苗的适应性和转口成活率,形成了相应的技术规程。 “这一研究成果不仅破解了梭鲈繁殖技术不成熟、苗种供应不足的难题,还进一步推进兵团水产种质资源的高质量发展。”第六师农业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徐杰说。 在鲈鱼鱼苗阶段,它们就被放置在漆黑的苗种孵化间。走进该车间,里面每个鱼池上方都悬挂着大灯。当大灯打开,鱼苗就会缓缓向中央聚拢。 新途农业产业园副总经理兰晓天解释,“这样是为了培养鱼的趋光性,使它们能在特定光照条件下展现出良好的集群反应,从而更好的驯化它们。” 随着鱼苗的成长,它们将经历两次意义重大的“迁居”,以便于转变食性。潘全说,首次迁居是在鱼苗成功孵化并达到适宜池塘生长条件时,它们被转移到土池塘中,食用生物饵料;待鱼苗长到2.5cm到3cm左右时,会将其带回到喂养人工饲料的室内渔业养殖池,这便是鱼的第二次移居。 “从只吃鲜活饵料鱼驯化到吃人工全价配合饲料是非常关键且困难的一步。”徐杰说,鲈鱼本食肉,性情凶猛,可能残杀同类。科研团队需要逐步引导它们从食肉转向食饲料,精准计算所食饲料的配比,一日三次投喂。如此一来,食饲料的科学方法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还为高密度室内养殖创造了条件。 记者探头望去,眼前的渔业养殖池里密密麻麻地满是鱼,数量之多令人讶然。实际上,这正是高密度养殖的神奇之处。 高密度养殖是一种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合理的管理和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增加饲养数量的养殖方式,这种方式可使养殖密度达到传统养殖的30倍,一立方水体即可承载高达100斤的鱼。 面对高密度养殖的挑战,水质的管理丝毫不能放松。“鲈鱼是一种如果生存环境不佳,体内容易积累重金属、寄生虫等有害物质的鱼。因此,上乘的鲈鱼就必须保证它有优质的生长环境。”潘全介绍,他平时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检查水质、清理养殖池里的排泄物。 除此之外,新途农业产业园还隐藏着一项别具匠心的水质监测方式。在养殖池中,一抹鲜绿飘浮着,它们是被工作人员细心栽培于泡沫板之上的植物,这些植物叶片饱满,为整个养殖环境增添了一抹生机与活力。“在培育过程中,虽然会有专业人员坚持测量水中的亚硝酸盐、氨氮以及PH值等数据,但是为了更直观地展现水质情况,我们选择在养殖池里投放植物,如果亚硝酸盐、氨氮等有害物质超标,植物就会萎死。”薛新伟介绍。 新途农业产业园的菜地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口感黄瓜半遮半掩,露出翠绿的身躯;鲜亮的红也不甘示弱,着色在耀眼饱满的番茄上……其背后得益于“尾水养菜”生态循环系统。 该系统由新途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赵栋梁提出,融合了现代科技与生态智慧,采用沉淀、过滤、隔膜电解及除臭技术,对养殖鱼类产生的尾水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净化处理。 经过这一系列流程,原本富含有机物但可能携带异味的尾水被赋予了新生。一部分经过处理的清水被直接循环利用于水产养殖环节;而另一部分则被引入蔬菜种植区,作为富含养分的灌溉水源,滋养着一片片绿意盎然的菜地。 “尾水治理后实现了水资源重复利用,避免了养殖尾水直排,保护了养殖区生态环境。”徐杰介绍,这一模式节水率高达95%,极大地缓解了农业用水紧张的问题。同时,它还减少了养殖尾水排放及潜在的化学肥料污染,为蔬菜生长提供了更为安全、健康的生长环境,实现了“一水两用、多用,一田多收”的绿色高效循环。 目前,产业园内渔业养殖的成品鱼年产出已达到80吨,年鱼类养殖销售额高达160万元,年鱼类养殖利润实现了64万元。对于产业园的未来规划,薛新伟满怀信心地说:“我们的目标是将这里发展成为一个集养鱼、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带动周边乡村的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本文为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实践课堂--发现·记录大美新疆”实践成果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毛卫华高小茹 马娴 刘婷婷 张喜栋) |
|||||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农业生产稳中向好 用井水高密度养鱼养殖户探索 高科技高密度养殖泥鳅 乐陵清 惊喜!亩产超12万斤亩利润逾 新加坡研究成功高密度养殖食 新技术!零交换循环水养虾养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 |
养殖资讯网声明:登载内容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绝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侵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站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