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从入海之口驶向更深蓝海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7/3 8:22:08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俯瞰海口湾,蜿蜒迷人的海岸风景与高楼林立的城市形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海口,古称琼州,是南渡江入海之口。自北宋开埠以来,历经时代变迁与岁月淘洗,在不知不觉中已越过近千年。 时代的车轮滚滚前进,海口的步伐亦未停止。在碧海蓝天之间,全国最大的港口客滚综合枢纽新海港枢纽站车船繁忙;在江东新区,国际旅游岛建设如火如荼;自贸港持续打造着投资兴业强磁场……近日,记者走进海口,在椰风与海潮的交织声中,触摸这座海洋城市发展的脉搏。 海口向海而生,因海而兴,广阔的海洋给予这座城市开放包容的胸襟。据记载,清道光年间,由海口至越南、新加坡、泰国等国的帆船每年不少于百艘。到清末,海口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对外交往和贸易更为频繁,常见国内外轮船往返于海口至南洋各国。 6月8日,“海口-巴黎-伯恩茅斯”航线在海口美兰国际机场首航,初步构建起由海口辐射欧洲、东北亚、东南亚等地区的国际货运航线月,今年美兰机场已累计完成国际货邮吞吐量7255吨,同比增长158%。 从历史中走来,海口是一座不断“长大”的城市。从最初只是琼州府的一座卫城、琼山县的一个小镇,到今日现代化的大城市,在连绵不息的海浪声中,海口前进的步伐也不曾停歇。1988年,海南建省,同年成立经济特区,海南建设发展进入快车道。三十年后,2018年4月,南海之滨,春潮澎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2020年6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这也意味着海南自贸港建设开始全面实施……作为海南省省会城市的海口,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核心区和现代化国际化新海口建设的步伐蹄疾步稳。 习指出,海南要“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发挥自身优势,大胆探索创新,着力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争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范例,让海南成为展示中国风范、中国气派、中国形象的靓丽名片”。 锚定海南自贸港“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战略框架,海口抢抓历史机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海南自贸港核心区建设。 海口着力深化改革攻坚,封关运作准备高效推进。2023年,全国最大港口客滚综合枢纽——海口新海滚装码头客运综合枢纽站建成,打造琼州海峡黄金水道“第一门户枢纽”;9个封关运作项目全部主体完工,7个非设关地反走私综合执法站挂牌运作。 风从海上来,潮起海之南。随着各项政策落地见效,海南自贸港建设进入成型起势阶段。作为自贸港核心区和省会城市,海口聚焦四大主导产业,加快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当前,海口正加快构建4+3+3海南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占GDP比重较2018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六成。培育发展种业、深海、航天三个未来产业,做好高端购物、医疗、教育“三篇境外消费回流文章”,2023年离岛免税销售金额增长25.4%、免税购物人次增长59.9%。 如今,海南自贸港政策制度体系已基本成型。以“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五自由便利和一安全有序流动”为主框架的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加快落地,并不断滚动升级、释放效能,成为海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质器和加速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零关税”累计进口货值195.7亿元。 开放与包容的精神,早已在海口深深扎根,成为激励这片土地上人们不断干事创业的精神底色与力量源泉。海口,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更远更深蓝海。 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海口骑楼老街上,两旁的骑楼建筑显得格外古朴。“我喜欢沿着街道漫步,感受着这座老街特有的韵味,仿佛能穿越时空,回到过去的岁月。”来自上海的徐女士告诉记者。百年前,骑楼老街是海口的商业中心,而今游客们也喜欢徜徉在此感受历史与文化的氛围。 观非遗巡游、品鸡饭美食、赏草坪音乐、猜东坡诗谜、看无人机表演……2024年(第二十五届)海南岛欢乐节日前拉开帷幕,以“欢乐”为核心的各种嘉年华活动,让游人迸发出消夏的激情。 初夏的海口,海风轻拂,位于滨海大道的海口市国家帆船基地公共码头内,十几艘帆船在海面上航行。“我们想一天下来把海口国家帆船基地、海口市民游客中心、海口湾游轮都玩个遍。”来自陕西的吴女士一家正准备开启一天的滨海文体游。海口市把以前的旧码头重新利用起来,改造成集旅游观光、运动娱乐于一体的体育旅游综合体,让更多游客有机会亲近海洋、感受海洋运动的魅力。 近年来,海口通过构建文旅新场景、新业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文化“流量”变成旅游“留量”。 晴空碧海,椰林海韵,从假日海滩出发,沿着海口湾从滨海大道向东,就来到云洞图书馆。在蓝天下,云洞图书馆如一朵云飘落在大海边。 “云洞图书馆位于海口湾世纪公园,背靠巍峨的世纪大桥,是海口的地标性建筑,是‘海口·海边的驿站’大型公共艺术项目,也是海口首个落成并投入使用的预约制公共阅读空间。”海口旅游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云洞图书馆因海而作,临海而生,整体建筑由白色混凝土一体浇筑成形,周身曲面,没有一处直线,墙、地、顶融成一体。其西侧紧邻琼州海峡,视野开阔,是海口观赏日落景观的绝佳场所,每天都有无数来自岛内外的游客前来打卡。 历史文化是海口文旅的另一个重要宝藏。海口有个苏公祠,祠内古木参天,环境清幽,一尊古铜浇筑的苏轼铜像赫然矗立。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既有学习参观的研学团体,也有录制视频的自媒体博主。除了苏公祠,五公祠、海瑞故居等许多景点,都成为人们研学、打卡旅游的热门选项。 海口是厚重的,如一本书,既有如云洞图书馆这样的时代杰作,又有如骑楼老街这样的历史古韵。海口通过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积极探索创新文旅融合模式,延伸产业链,提升文化和旅游的互动效应,擦亮特色文旅品牌。 乘着国际旅游岛建设东风,海口全力推动旅游业从以观光为主向以休闲度假为主转变,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让旅游业成为带动海口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柱产业。特别是随着59国人员免签入境海南政策优化升级,境外人员来往更加自由便利,政策效应和红利持续释放。 文旅融合盘活了文化资源,增强了旅游产业竞争力,为海口带来了发展新机遇。海口市旅文局综合协调科副科长郑郁凰说,海口将不断深挖文化内涵,把城市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融入旅游产品,不断创新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旅产品,推动文化传承传播。 当记者来到位于海口东北部的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只见密密麻麻的红树盘根错节,匍匐在近岸的海水中,绵延不绝,像是迎着风浪不回头的勇士。当地百姓说:“有了红树林,再强劲的风浪到这也得低头。” 保护区管理局科研规划与发展科林业工程师冯尔辉告诉记者,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红树林保护区,拥有河流、虾塘、红树林等生态资源,是中国连片面积最大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红树林既是防风消浪的“海岸卫士”,也是净化海水的“过滤器”,还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鱼虾乐园”“鸟类天堂”,在维持海岸带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很难想象,如此生机勃勃的红树林曾经一度面临生存危机。 “过去,由于过度捕捞、大规模水产和畜禽养殖及生活污水无序排放,保护区水体严重富营养化,大片树木出现根部坏死,鸟类和滩涂生物随之减少,生态系统出现退化危机。”冯尔辉说。 保护红树林刻不容缓。引导渔民“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全面推进退塘还林、滩涂造林、灾后复种……经过多年努力,红树林修复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水质变好了,红树林面积也扩大了。 海口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科科长韩欢衍告诉记者,海口近年来遵循“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实施蓝色海湾生态整治等一系列生态修复重大项目,历时数年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赢”。 创新推行“陆海空”三位一体作业模式,海岸带垃圾清除率达100%;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全面清除劣五类入海水系;实施西海岸生态整治修复和海口湾整治修复重大工程,贯通生态廊道,营造亲海乐园……经过多年努力,海口实现了还海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 海口国家高新区孵化器获评2022年优秀(A类)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海口打造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让“海南制药”走向世界;聚焦全生物降解塑料、生物质材料等领域,力争2025年产值达10亿元……一项项成就无不彰显着海口深耕蓝海、向海图强的决心、智慧与勇气。 近几年,海口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企业,精心构建“3+X”产业格局,形成了包括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高端食品加工、节能环保产业、先进制造业等在内的多元化新兴产业体系。截至2023年,海口累计建成省级科研平台142个,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分别占全省的71.2%和77%。 清晨,漫步海岸边,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不少海口市民在跑步健身,游客在打卡拍照。海面上,一轮红日正喷薄而出。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