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湖湘自然历丨鱼翔浅底①“四大家鱼”之首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7/6 14:45:37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鱼,我所欲也。国人对鱼颇为偏爱,天时地利人和之顺境,被称为“如鱼得水”,丰衣足食的福地,被称为“鱼米之乡”,搏击逆流终得功成名就,被称为“鱼跃龙门”,沧海桑田的世事百变,则被称为“鱼龙变化”……千百年来,鱼承载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寄托。 初夏清和,江湖水暖。许多生活在江河溪湖中的淡水鱼,进入繁殖季节,尤为活跃而肥美。今起,《湖湘自然历》推出“鱼翔浅底”系列,为大家讲述鱼与湖湘的故事。 5月的湖南,连江湖都充满“爱情”气息。在某段隐秘的流水,长而肥圆、背青腹白的“鲩”无声地追逐纠缠,排出精子、卵子,在水波的飘摇里结合。初夏暖和的水温,正适合受精卵孵化成细小鱼苗。 完成繁殖的“鲩”并不向彼此托付终身,它们分道扬镳各讨生活。吃饱,才是鱼生大事,而“鲩”口无牙,却在咽喉部位长出一排排梳状栉齿,似带锯镰刀能轻易撕扯切断和咀嚼植物的茎、叶。因此,人们更熟悉“鲩”的另一个名字——草鱼。 中科院通过对3000余枚草鱼和类草鱼咽齿化石的研究结果推测,草鱼可能起源于我国的一种肉食性鱼类,在约3300万年至900万年前,它们向东迁徙扩散,分布范围遍及我国西部、东部和北部;在距今500万年至250万年左右,逐渐演变为现在这样的食草鱼。 这样一种没有危险、容易捕猎的鱼类,恰好又因食源广泛而长速较快、肉质符合大众口味,自然很早就成为人们的“盘中餐”。草鱼在我国被食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到现代,草鱼养殖量稳居国内淡水鱼养殖首位,我国除西藏以外的省份全部有草鱼分布,湖南产量约占全国1/10。 但在长达数千年岁月,人们并没有驯服草鱼。被圈养在池塘的草鱼不产卵、不繁育鱼苗,人们只能猎捕野生种,再将它们养得更肥大些。 直到20世纪50年代,湖南籍“鱼院士”刘筠带领科研团队对草鱼性腺发育进行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突破了草鱼人工繁殖技术难关。此后,草鱼稳居全世界养殖产量最高鱼类,解决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吃鱼难”“吃鱼贵”问题,被人们定位为“四大家鱼”之首。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形成6个草鱼地理标志农产品,湖南耒阳大和草鱼是其中之一。就在当下,在耒阳市大和圩乡、坛下乡、永济镇、肥田镇、哲桥镇等乡镇的广袤水域,草鱼肥壮而活跃,垂钓人绝对能享受“钓风钓鱼钓青江”之趣。 草鱼,鲤科草鱼属鱼类。体长形,吻略钝;背鳍无硬刺,鳃耙短小;体呈茶黄色,腹部灰白色,体侧鳞片边缘灰黑色,胸鳍、腹鳍灰黄色,其它鳍浅色。栖息于平原地区的江河湖泊,一般喜居于水的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性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