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身在最北方 心向党中央丨梁法森: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路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7/13 0:22:16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七年前,他走出大学校园,背起行囊走进省级贫困村;四年驻村扶贫,三年留任乡镇,一步一个脚印地踏遍村里的每寸土地;与村民寒暑并肩、晨昏相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他将青春热血化作滴滴汗水,挥洒在乡村这片热土上。 他叫梁法森,2016年5月加入中国,2017年6月毕业于东北石油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同年9月考录到海林市国土资源局,同年11月派驻海林市三道河子镇工农村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2021年9月任海林市三道河子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 “小梁,可要多回来看看我们,咱可是一家人。”6月初的一天,工农村脱贫户孙长富拉着再次回村的梁法森的手依依不舍,他说:“村里有现在这些变化,离不开你们的真心帮扶……” 看着眼前的乡亲们,梁法森的思绪被拉回到七年前开始驻村的时光,那段与村干部群众在一起,帮助工农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流金岁月。 2017年9月考录到海林市国土资源局公务员的梁法森,入职两个月后,正赶上单位有选拔驻村干部这项工作。他主动申请到距离海林最远、基础条件最差、扶贫任务最重的三道河子镇工农村参加定点驻村扶贫工作队。 三道河子镇位于海林市东北部,距市区160公里,工农村距离三道河子镇85公里,全村地貌地形以丘陵漫岗浅山区为主,属于深山区,交通不便,是2015年认定的建档立卡省级贫困村。 “把工农村当成自己的家,把年长的村民当成长辈,把同龄的村民当成朋友,多为他们着想,把村民遇到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去解决。时间长了,也就和村民打成了一片。”梁法森说,为了快速适应农村工作环境,融入驻村角色,他走遍了全村236户人家。 为了尽早融入工农村这个“大家庭”,驻村的800多个日夜,梁法森与村民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向致富能手学习生产技术,向村干部请教工作经验,始终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他认真标记道路、住宅、农田等具体位置,加班加点绘制出工农村村民和贫困户分布地图,为驻村扶贫不落一处、不丢一人奠定基础。 协调资金修复受损桥梁、道路,修缮村民房屋,改善村里宜居环境,改造入户自来水……驻村扶贫近四年,梁法森让工农村旧貌换新颜,让贫困户稳定脱贫、贫困村摘帽出列。 梁法森有三本驻村日记,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他与贫困村的点点滴滴。第一篇日记,他写道: “党的帮扶政策如同阳光,我要让它照耀到每一位村民!” 只有把扶贫工作的每一件小事办好,群众才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正因为梁法森在驻村工作中的不懈努力,村民们认识了这个文质彬彬的小伙儿,他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信任。谁家有个大事小情,总要来找梁法森聊一聊。 在不断的走访中,梁法森对村里的情况有了基本了解:工农村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缺乏集体产业、因病致贫较多、人口流失严重等问题。尽管问题多,难度大,但梁法森没有退却。 针对村里存在的问题,梁法森依次捋顺、解决。工农村干部服务群众能力弱、工作效率低,他就对村“两委”班子进行了优化调整;村子基础设施落后,他就积极对上协调,争取资金,改善村容村貌;为了让村民在家附近务工就业,他抓住工农村毗邻荒沟电站这一地域优势,积极开展对接服务,促成企业与村民签订用工协议,输送村内富余劳力76人到电站务工。仅此一项就带动村民年增收170多万元,有效解决了青壮劳动力返乡就业难题。 工农村脱贫户吴桂华告诉记者:“驻村工作队帮我在六局安排了务工活,我一年光务工收入这一块就有6万多元。” 工农村地处深山,气温偏凉,水质优良。梁法森经过调研走访,广泛征求意见,确定了发展冷水鱼养殖的帮扶思路。目标定了,说干就干。他主动为冷水鱼养殖合作社跑办手续,聘请专家为社员培训养殖技术,2018年5月,海林市雨露淡水鱼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他利用休息时间到鱼行、商户联系订单,打开销路,通过“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淡水鱼养殖合作社带动15户困难户增收20万元、村集体增收15万元。 2020年底,工农村摘掉了困扰5年的贫困“帽子”,梁法森也因此获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的2020年度全省“脱贫攻坚贡献奖”。 2021年9月,连续两轮驻村期满的梁法森在组织上征求意愿时,再次放弃了回到市区工作,选择留任三道河子镇从事党建工作。 从村到镇,角色转变,初心如磐,梁法森用行动证明了扶贫工作者的苦干实干。他先后完成全镇三个软弱涣散村党支部整顿工作,打造牡丹江市级党建示范点一处,发展16名党员致富带头人,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制定“党建引领三产融合”发展措施,争取产业项目资金450万元,以“支部+公司”“支部领办合作社”为经营方式,重点扶持东升村食用菌、木兰集村龙丰果、振兴村渔业等优质第一产业,加快落实工农村素食代餐、振兴村湖鱼加工等第二产业,积极投入边安村农机服务、木兰集村旅游民宿第三产业建设。全镇农村产业项目多点开花,村集体收入逐年递增20%以上,2023年全镇更是突破了200万元村集体收入大关。 植根基层,服务为民。七年来,梁法森坚守在驻村脱贫和乡村振兴的一线岗位上,他用青春韶华换来了村子发展越来越好,换来了村民幸福的微笑。在这片乡村振兴热土上,他用初心和行动践行着一名员的使命担当,用奉献和汗水谱写着党员干部无悔的青春。 跟梁法森走进工农村,平坦光滑的水泥路,整齐划一的路灯,枝繁叶茂的绿化带,宽阔的文化广场,整个村子呈现出干净整洁、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人心旷神怡。 遇上脱贫户宋文军,他热情地握着梁法森的手告诉记者:“脱贫以后小梁还经常来看我,给我拿东西。”现在的梁法森依然一如既往地每周去农户家里问困难讲政策,用实际行动守护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望着热情的乡亲们,他感慨道,能在脱贫攻坚一线挥洒汗水,这才称得上不负韶华。 “当代青年,生逢盛世,肩负重任。青年人的志向应当与时代脉搏相呼应。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广大高校毕业生实现理想追求的广阔舞台。”梁法森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去最边远的地区,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到最艰苦的基层,用实践锤炼意志。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力量,是挑战,是磨练,更是无悔青春的生动注脚。梁法森让自己闪耀的青春和国家命运发展同频共振,将满腔热血奉献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脱贫攻坚一线。他用行动践行了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大爱。诠释了“强国有我,请党放心”的誓言!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