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高原鱼虾“游进”寻常百姓家 珠海援藏力量填补西藏水产养殖产业化空白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7/14 0:54:54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7月8日上午,西藏林芝云雾缭绕,群山环抱间,一个个高位水池和大棚错落有致,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林芝农垦嘎玛农业有限公司的虾池里,只听“哗”地一声,一笼鲜活的南美白对虾被捞出。 在全国对口援藏30周年之际,这批西藏首次成功养殖的活虾出塘,随后通过鲜活水产品专用运输车“游向”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与此同时,一批批嘎玛农业养殖的沐泉鱼、鲈鱼、黑鱼等,也正陆续送往当地市场。 今年,近20万斤西藏本地培育、养殖的鱼虾,将走上西藏老百姓的餐桌。这是前所未有的景象。在“林海情深”的携手合作下,西藏,终于告别了本地水产养殖产业化的“空白时代”。 位于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交汇处的嘎玛农业,前身为米林农场,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是西藏自治区四家国有农垦企业之一。 对口支援米林农场,是党中央和广东省委、省政府交给珠海的重要政治任务。如何让具有光荣历史的农场焕发出蓬勃生机,是珠海对口援藏以来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打造高原现代农业综合体,引入高附加值水果品种,引进先进技术和现代设施……近年来,珠海援藏力量推动的这场产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战,在雪域高原打响。 2022年6月,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米林县(珠海)工作组抵达米林,接过援藏“接力棒”。经过紧锣密鼓的调研和分析,他们把新一轮转型升级的契机,瞄向了鱼虾。 这背后,是一组数据:西藏每年水产品消费量超4000吨,而年生产量却不足100吨。长期以来,西藏水产品种类少、价格贵,市场相对封闭,价格基本是内地的2到3倍。 “青藏高原能不能养鱼虾,能不能实现水产养殖产业化?这是个值得探索的新方向!”珠海工作组副组长、林芝农垦嘎玛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浩生说,“一旦探索成功,我们将填补西藏水产养殖产业化的‘空白’!” 来自原珠海九洲控股集团的康晓丹任嘎玛农业副总经理,带领职工进行市场调研的任务落在了他的肩上。访谈藏族同胞和藏文化专家,走访多个地市的餐饮企业和农贸市场……他们逐渐掌握了大量详实的一手资料。 康晓丹介绍,林芝冷水资源丰富,日照充足,现有鱼类具有比较重要的渔业经济价值。通过提温、保温技术,可扩大适养品种、缩短养殖周期,而采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也可实现养殖生态、安全、可控。 工作组调研发现,部分藏族同胞不食用鱼类,但也有部分藏族同胞对食用鱼类并不排斥。与此同时,大量在西藏务工的外地人对鲜活鱼虾有着旺盛需求。 农场职工次旺占堆,在得知嘎玛农业计划发展高原渔业后,主动报名加入其中。他家住在318国道旁,经常看到外地来的水产车,“一路‘长途跋涉’,很多鱼在运输路上就死掉了。如果本地就能养鱼养虾,是再好不过了。” 从资源,到技术,到市场,一份详尽的可行性报告终于完成。让西藏本地水产“游进”寻常百姓家,成了工作队和嘎玛农业职工共同的目标。 “高原鱼虾养殖,我们走了一条‘最快的弯路’。”林浩生说。“快”,是因为不等不靠,先干起来;而“弯路”,则是其中遭遇的种种波折。 骆明飞来自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任嘎玛农业副总经理。有着20余年养殖经验的他,面对高原特殊的环境,也自嘲是“从零开始”。为了掌握林芝冬天的温度、光照、降雪、降水等数据,骆明飞带领团队进行了试养。 起初,农场与上游农户共用部分水渠。一天夜晚突降暴雨,农户晚上放水,水池水温骤降,仅一个晚上,整池鱼便全部死亡。“各种类似的失败,推动着我们在硬件设施和管理机制上不断进行创新。”骆明飞说。 于是,养殖专用的蓄水池建了起来,现代渔业的监测管理系统也被引进。如今,不论是骆明飞,还是藏族技术人员,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手机里的鱼池监测系统,如有异常立即处理。 尼玛旺堆是嘎玛农业的“农三代”,2019年作为大学生培养对象回到农场工作,如今在水产部接受“传帮带”。鱼虾养殖的每一次“危急时刻”他都记忆犹新。 “去年冬天,有一台水泵滑到了池底,30多公斤的机器靠人力很难捞起,大家就想等卡车来拉。结果你猜怎么着?”尼玛旺堆卖了一个关子,顿了顿说,“骆总,他还穿着毛衣呢,就跳进了快结冰的水里,直接把机器抱上来了!” 骆明飞的急性子情有可原。对于依赖现代设施的鱼虾来说,少一分钟的供氧或保温,就少一分生存机会。更别说这冬季实验的经费是工作组一点点挤出来的。“人能够解决的事,必须刻不容缓!” 援藏干部和农场职工“打头阵”的同时,一个依托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西藏自治区农牧学院水产研究所等科研力量组建起来的高原渔业创新技术团队,为嘎玛农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方支持。 凭着一股敢闯敢试的劲,嘎玛农业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高原渔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预计今年,嘎玛农业水产产值可达200多万元;明年可以生产鱼虾40万斤,生产苗种300万尾,年产值超800万元。”林浩生介绍。 更重要的是,首批抵达客户和消费者餐桌的水产,已经在当地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此前农场送来的鱼,半个小时就被抢购一空了。”林芝市西囤会员超市的店长贺美告诉记者,“嘎玛农业的鱼活蹦乱跳,吃着特别美味!” 7月8日下午,经过6个小时的运输,嘎玛农业的水产顺利抵达拉萨药王山农贸市场。 当天下午3点,经过6个多小时运输,上午刚起塘的鱼虾被送到拉萨药王山农贸市场,随后陆续分销到其他超市和农贸市场。收货经销商刘致春告诉记者,农场的鱼虾很受欢迎,“看到活蹦乱跳的虾,很多客户立马就下单了。” 如今,走进嘎玛农业,一个个保温晒水蓄水池、薄膜保温大棚、“钢架结构+保温板”厂房保护着鱼虾的健康生长,鱼虾的种类越来越多,养殖周期越来越短。 一尾尾三倍体虹鳟、鲈鱼、鲶鱼、香鱼和各种虾类既可以走向市场,也可以用作人工育苗,推动区域物种保护和开发利用; 一条条水循环管道里流动着生态环保的理念,以其为代表的各种实用新型专利,体现了高原渔业产业化发展技术的日益成熟…… 这场高原鱼虾养殖的探索,不仅改变了当地藏族干部职工的观念和习惯,也改变着珠海援藏干部们。 林浩生来到嘎玛农业后,逐渐变成了“半个农业专家”。“如果半夜看见繁星,那第二天就要打霜了,果园要报备放烟保温,鱼塘也要检查设备。”林浩生说。 康晓丹来到农场之后,干起了销售、跑起了渠道、做起了调研。原先不爱发朋友圈的他,也开始推介农场的各种产品。“老百姓吃什么,我们就养什么。农场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康晓丹说。 而这些改变,都是为了一个目标——推动当地建立起可复制推广的繁育、孵化、标粗、养殖完整产业链条,让高原渔业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广东等沿海省份虽然是水产大省,但每年夏季气温太高,部分鱼苗培育较为困难。相反,林芝夏季气温、水温都特别适合育苗,将来可以培育国内少有的无病害鱼苗返销至广东等地。 嘎玛农业还在建设林芝嘎玛现代高原渔业科技示范项目,依托中央衔接项目资金,打造海水鱼循环水养殖车间、广温性鱼类循环水养殖车间、对虾循环水养殖车间和苗种繁育车间等,让水产养殖更加智能化。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周建设告诉记者:“西藏水产养殖产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既可以丰富本地居民的饮食结构,又可以帮助农户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推广价值。” “如今,高原水产养殖产业化已实现从‘0’到‘1’的突破,而留下技术、留下模式、培养人才,未来我们还将让高原水产将从‘1’迈向‘100’,让高原渔业成为推动当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林浩生说。(金璐、廖明山、魏磊) 奔跑吧·少年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棒垒球邀请赛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开赛。 4月2日,随着57652次检测车从南充北站5道缓缓驶出,标志着新建汉中至巴中至南充铁路南充至巴中段(以下称巴南高铁)启动联调联试,进入工程验收关键阶段,为全线早日开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3月31日,“知音湖北 遇见浪漫孝感”春赏花活动在湖北省孝感市金卉庄园景区启动。金卉庄园花团锦簇,五彩斑斓花卉竞相绽放。人们穿梭在花海之间,享受明媚春光。 2024年3月23日,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2024秋冬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开幕。 3月17日,原创独立设计师品牌SHANG1 BY SHANGYI 2024秋冬系列时装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4年2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境内的博斯腾湖出现推冰景观。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马街镇钻天坡,盛开的油菜花梯田在初升太阳映照下,勾勒出一幅田园春景图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