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宣城市宣州区:科技助力稻渔综合种养 绘出乡村振兴好“丰”景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8/2 12:31:10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七月,在宣城市宣州区洪林镇七景村,一块块水田如镜子般映照着蔚蓝的天空,翠绿的秧苗在云朵的倒影中轻轻摇摆。在距离水田不远处的上海海洋大学科研基地罗氏沼虾培育塘里,上海海洋大学博士后张冬冬提起食台,将一尾虾拿在手上端详。 “目前,虾苗长势不错,月底就可以投放试验田,两个月后就能成熟上市了。”望着长势喜人的虾苗,张冬冬难掩喜悦之情。 2023年,张冬冬和他的团队联合宣州区水产站探索的“小龙虾+水稻+罗氏沼虾”轮作与共生技术,获评为2023年全国重点推广15项水产养殖技术之一。就在今年7月,该技术还荣获了2024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创新大赛三等奖。 2019年,张冬冬带领科研团队来到洪林镇,设立了宣城市第一家稻渔种养科研中心,主要目的就是围绕稻渔综合种养开展关键技术研究、示范和推广,解决当地农户的各种养殖难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离不开科技助力。在稻田里养虾并非新鲜事,但想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稳定增收并不容易。 五年来,张冬冬的团队经过大量试验,创新探索出“小龙虾+水稻+罗氏沼虾”轮作与共生技术,通过先养一茬小龙虾,再种上一茬水稻,再在水稻田里混养罗氏沼虾,相比传统的稻田养小龙虾的模式,新技术的经济效益一亩田可增加三千五百元左右。 “实验虽然成功,但是针对苗种运输过程容易死亡以及放养最佳密度的多少等问题,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并解决。”张冬冬表示,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将通过筛选最佳的放养密度、投喂频率等试验,做到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同时会联合宣州区水产站技术人员一同前往农户塘口开展一对一技术指导,确保农户们学得好、做得好。 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单一种植格局,形成种养结合、多元复合的生态农业体系,使农田资源得到更加充分利用,实现生态友好、农民富足的多赢功效。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与海洋大学洪林基地、安农大水产实验站加大科技合作,并通过开展现场会、入户指导等方式,把新技术在全区范围内进行宣传和推广,让老百姓接受并试行新模式新方法,最终实现促产增收。”宣州区水产站站长沈蓓杰介绍道。 近年来,宣州区紧紧围绕“绿色循环发展”这一主题,大力发展生态渔业,采取鱼菜共生、设施渔业、稻渔综合种养等多种生产技术模式,实现了“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稳粮增效、粮渔双赢”的生态循环和节能增效目标,渔业发展初步实现了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截至目前,该区水产养殖面积达38.1万亩,水产品产量7.1万吨,渔业总产值突破33亿。(吴舒婷)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