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荆州突破泥鳅规模化人工繁殖技术 助推水产业快速发展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9/21 8:03:50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荆州新闻网消息(记者 肖琦 通讯员 张弘)10月29日,省水产局组织专家组莅临荆州,对我市“泥鳅规格苗种规模化人工繁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进行现场验收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研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集成,通过科技创新,解决了泥鳅规模化人工繁育中设施池塘培育规格苗种这一关键技术,并建议有关部门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推广泥鳅产业发展。

  今天上午,由华中农大水产学院教授谢从新,长江水产研究所所长邹桂伟组成的专家组一行,来到湖北大明水产泥鳅规模化人工养殖与生态高效养殖示范基地现场查看,了解相关养殖技术,并实地抽样并查看泥鳅生长情况。据了解,该项目重点解决了设施池塘泥鳅规格苗种培育中的池塘设施工程、人工催产与饵料生物同步培育、人工调控水质、敌害综合防控、疾病防治、转食与驯化饲养、分级饲养与秋季集并等关键技术,使泥鳅从仔鱼到规格苗种的平均成活率大大提高。

  经过现场查看、实地抽样以后,专家们一致认为泥鳅规格苗种规模化人工养殖技术设计了泥鳅催产化新工艺,其中,今年春、夏、秋三季繁殖共获泥鳅仔鱼5405万尾,年均催产率达到86.75%,受精率达到87.99%,孵化率达到87.28%,人工繁殖“三率”显著提高。另外,在池塘规格苗种培育技术方面,设计了与泥鳅生长发育特点相符的设施池塘,突破性解决了泥鳅规格苗种培育关键技术。本年度规格苗种培育实验中,共投放水花995万尾,培育寸片333.22万尾,平均存活率达33.49%,苗种培育存活率显著提高。经过讨论研究,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据了解,泥鳅俗称“水中人参”,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大众喜爱的佳肴。泥鳅养殖在我国始于50年代中期,但由于受到苗种培育技术不过关、成活率极低的制约,人工养殖进展缓慢,许多地方仍以天然捕捞为主,市场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今年4月,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樊启学教授领衔,与湖北大明水产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和荆州市水产局科研开发团队合作,在荆州市大明水产科技园泥港湖潘家岭养殖区共建了泥鳅规模化人工繁育与池塘生态高效养殖示范基地项目,开展了泥鳅良种选育、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研究,重点进行了设施池塘泥鳅规格苗种培育关键技术研究,并试验探索泥鳅池塘生态高效养殖模式和稻鳅共生综合种养技术。相信通过这一技术,必将带动荆州泥鳅产业的突破性发展,为湖北省实施鳅鳝产业发展战略作出贡献。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