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孝昌:稻田养蛙“呱呱叫” 农民增收“钱”景好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9/28 6:48:59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黄一阳 丁珂)在孝昌县花园镇中心村的稻蛙种养殖基地里,绿油油的稻谷连成一片,长势喜人。一只只黑斑蛙活蹦乱跳,呈现出“稻在田中长,蛙在稻间叫”的“稻+蛙”立体生态种养殖生动景象。

  走进花园镇中心村,记者看到稻蛙田被丝网分割成一百多个小方格,工人们正在给青蛙喂食。成群的青蛙在稻苗下“呱呱”地叫着,它们时而稻下游泳,时而上岸吃粮,这就是“稻蛙共养”模式,它将水稻种植与青蛙养殖有机结合,这种生态农业模式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我们养殖的是黑斑蛙,生长期5个月左右,7月初进行销售,全国各地的商贩直接到基地来购买。”花园镇昌联水产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徐仁届说。

  蛙护稻,稻养蛙。“稻蛙共作”是一种循环生态种养模式,青蛙喜阴,爱吃稻田里的虫子,水稻可以为青蛙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青蛙的粪便还能够作为稻田天然的肥料,这样种出来的水稻不需施肥、不打农药,真正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正常情况下,青蛙每年的亩产值大概是2万元,稻谷亩产达1000斤,效益很好。”徐仁届说。

  稻蛙的饲养管理是保证养殖效果的重要环节,优化养殖技术,才能提高黑斑蛙的成活率和产量。

  “青蛙从卵块期孵化成蝌蚪,水质很关键,每周必须要消毒一次。在它上岸的时候,训食也很关键,每只青蛙都要被训练成开口吃食。”花园镇昌联水产养殖合作社技术员毛传元说。

  种田理念的改变带来了效益的改变,也让越来越多的中心村村民看到“蛙稻共作”的“钱”景。不仅村民可以加入合作社一起发展稻蛙养殖产业,还能带动留守妇女和老人在家门口就业。

  “活也不重,每天喂2圈,工作起来比较开心,每月收入有3000多元。”花园镇中心村村民黄菊荣说。

  “这个稻蛙基地带动本村村民50余户,平时用工量也比较大,除草、消毒、喂食、卖蛙都需要工人,每年的人工支出有20多万元。”徐仁届说。

  “稻蛙共作”产值高,见效快。现如今,孝昌县花园镇、小河镇、季店乡等多个乡镇发展稻蛙养殖产业,通过这种生态农业模式,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