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广水探索青蛙水稻共养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10/21 9:05:46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11月21日,广水市郝店镇黑河村稻蛙养殖基地,白茫茫的纱网覆盖着115个大小不一的养殖池,池内撒满了生石灰。

  “我们正在对养殖池进行全面消毒。”参与稻蛙一体化养殖的第三年,黑河村副主任叶华俨然从“门外汉”变身“行家里手”。

  黑河村地处郝店镇西北部,木梓河穿境而过,河流上游有一座水库,而水资源正是养殖稻蛙的关键。“之前也有村民养蛙,一年收入有十几万元呢。”叶华说。

  彼时,黑河村集体无产业,全年基本无收入。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经多方考察,黑河村“两委”决定与养殖大户合作,带领群众发展稻蛙一体化养殖项目。2022年初,村“两委”着手修建养殖池。起初,村民担心有风险,不愿参与投资,村“两委”干部主动出资40万元,先行先试,养殖30亩虎斑蛙。

  当年7月,黑河村成立乡村合作公司,流转70亩土地养蛙。“当年卖了5万多斤蛙,收入有50多万元。”叶华说。

  叶华介绍,基地主要养殖黑斑蛙、虎斑蛙,从外地购进卵块,自制孵化仓孵化。蝌蚪孵出后,便投入养殖池,每平方米投入约350只蝌蚪。40多天后,蝌蚪变成青蛙,由鳃呼吸转为肺呼吸。“这个阶段被称为‘变态期’,此时水质一定要保持好。”叶华介绍,“青蛙皮肤薄,一不小心就会被晒干,我们种的水稻就是给它们遮阴纳凉的。”

  蝌蚪变成青蛙后,要经历一个关键阶段——“训食”。工作人员把饲料放在食台上,引诱青蛙上岸吃食,为刺激青蛙食欲,饲料里还会添加一定剂量的大蒜粉。“只要青蛙开口吃食,后续问题就不大。”基地管护员裴远发介绍,工作人员每天巡护三四次,观察青蛙吃食、水质情况,查看周围是否有天敌。

  解决了“吃饭”问题,还得预防“传染病”。去年6月,不少青蛙得了“歪头病”,光吃食不长个,难治且易传染,当时可把叶华愁坏了。“为防止病毒传染到其他池子,我们把染病的一池青蛙全消灭了,损失20多万元。”叶华心疼地说。

  为防止“惨况”再次发生,基地求助广水市农业农村局水产科专家。经现场勘查,专家找出了问题所在:水稻种植稀疏,遮阴效果不好,且消毒工作不到位。此后,基地便提高了水稻种植密度,一年至少进行两次大规模消毒。“只用生石灰,一个池子撒4包。”叶华说。

  精细管护下,基地渐入正轨。今年以来,基地靠销售青蛙,收入60多万元。给蛙群遮阴的稻谷收割后售卖,又是一笔收入。

  眼见产业红火,先后有5名村民入股投资,周边350余个村民来基地务工,村合作公司支付劳务费14.8万元。村民黄友志是基地的固定工,日常负责撒饲料、除草、抽水、巡护等工作,月工资4000元。青蛙上市期,基地每晚有十余人头顶照灯穿梭在田间,在此起彼伏的蛙声中抓蛙。高峰期,每晚都有1500多斤青蛙被送往武汉白沙洲批发市场。“抓5个小时就能挣120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黄友志说。

  “过完年后,我们会再一次消毒,等到农历三月三,就准备新一轮的养殖了。”叶华说,黑河村构建了“蛙吃虫、稻遮阴”互为供给的生态系统,实现了稻蛙双丰收。明年,村里打算整合项目资金,新建一座泵站,扩建20亩蓄水池,让稻蛙共养“蹦”出乡村振兴新收获。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