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大学毕业进入养猪场的95后:用自由换高薪有人月入上万同事不乏名校毕业生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3/10 1:55:53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原标题:大学毕业进入养猪场的95后:用自由换高薪,有人月入上万,同事不乏名校毕业生

  21岁的张敏敏长着一张娃娃脸。照片里,她顶着时兴的红棕色长发,笑盈盈地比出剪刀手。

  毕业后,她进入四川的一家养猪场当技术员。她给难产的母猪接过生,铲过长满蛆虫的猪粪,还给生病的公猪打过针。

  近年来,随着我国养猪产业不断走向规模化、专业化,越来越多大学生进场养猪。多位95后养猪工人告诉九派新闻,周围不缺名校毕业生,更不乏硕士或博士。

  “就业需求大”“薪资稳定”“社交简单”是多数受访者给出的入职理由。因为即便脏乱差,包吃包住也被认为是“社交恐惧症”的天堂。当然,在猪厂工作,大多数时间还是要与寂寞和无聊为伴,持续和自己作斗争。

  “几乎要被憋疯了。”回忆起去年刚进入养猪场工作的日子,张敏敏有些抓狂。“每天一起床就要面对一群猪,也没有假期,不上班的时候就只能在宿舍里刷手机,不能出去玩。”张敏敏说。

  为防范非洲猪瘟等疫病,绝大多数养猪场都实行封闭式管理——没有双休、集中放假、严格消杀。选址也很偏僻。综合考虑噪音、空气污染与土地污染等问题,许多养猪场的选址都远离城市和道路。张敏敏每两到三个月可以休息一次,每次休一周。

  第一次去养猪场实习时,张敏敏还不太了解“规矩”。她带着自己买的牙膏牙刷等生活用品,进入场区时却傻了眼。因为出于严格的生物防疫规定,除了贴身衣物,其他用品一律无法带入养猪场,她只能将自己准备的生活用品留在原地。

  在养猪场生活久了,张敏敏才慢慢掌握一些小技巧,例如,没拆装的护肤品可以带进去,女孩子最重要的是防晒霜,还要带一点维C泡腾片,因为场里的蔬菜水果吃很少,泡腾片可以有效补充维生素。

  在养猪场工作的一年多里,张敏敏常常感觉自己跟外界脱节了。虽然她可以上网,但每次放假外出,她仍觉得自己跟不上朋友们的话题。“猪场就像一堵墙,把你和外界隔离开,我原先很‘社牛’,在猪场待久了,我都感觉自己快变成‘社恐’了。”

  为了防范疫病,外卖、网购、零食甚至恋爱都是一种奢望:零食只能吃非油炸的,辣条、薯片等均被拒之门外;猪肉只能吃本猪场的,饭菜的好坏得看当天厨师的心情;快递无法自由的拿取,只能等待外部工作人员经过一系列消杀程序后带进来……

  今年26岁的陈钰在广西南宁的一家养猪场工作。这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去最近的城区要坐一小时公交,场区是新建的,生活区在前两天才通了网,陈钰一个人住,语音通线月份入职以来,陈钰在养猪场待了3个月。唯一一次外出,她选择了回家。从地图上看,她在钦州的家距离养猪场不足200公里,但回家要换乘公交和两趟大巴车,需要近6个小时。

  更繁琐的是回养猪场的消杀程序。陈钰工作的养猪场由外到内分为红、橙、黄、绿四个区域。她在黄区负责仓库的管理工作,从场区外回来需要在经过三个采样点,每个点都需要进行疫病采样、洗澡、消毒与一天的隔离。经历了三天的消杀与隔离后,陈钰感觉精疲力尽。

  而绿区的猪舍管理更严格。工作人员每进出一次都需要洗澡、消毒,“有时候猪场为了防止他们洗澡的时候不洗头发,甚至会在进入洗澡间之前往他们头发上挤上洗发水。”为了减少进出的麻烦,大部分工作人员会在猪舍内待上一整天,午饭和午睡都在里面解决。

  陈钰所在的养猪场有四条产线,产线之间相距不远,但却严格限制人员的走动。的同事中有一对在不同产线的情侣,两人的空间距离相距仅有200米,却只能谈“异地恋”。

  离开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曾经和张敏敏一起进入养猪场的20多位同班同学,如今仅剩3人。

  她也曾想过辞职,但工资发下来的那一刻,这种想法很快就会随之消失。她不愿透露具体的薪资,只说缺钱是她在养猪场坚持下来的原因。

  陈钰透露,她本人的税后工资是6000多元,有五险。据她介绍,在养猪场,普通饲养员的月工资通常在6000到7000元,而技术员的工资能达到10000元。在广西南宁,6000多元已经是一个中等偏上的收入水平了。养猪场包吃包住,也没有太大的消费空间,于是许多年轻人选择攒钱。

  刘文可能是少数自由的“养猪人”,她在浙江某家公益性质的国营养猪场当兽医,不忙,有双休,距离市区较近,交通便利,每天都可以进出单位。

  在咖啡店里喝下午茶,去看一场日落,和朋友约着吃火锅和冰激淋……刘文的朋友圈里,自由的气息扑面而来。但她也表示,自己的工作带有科研性质,虽然自由、轻松,但工资水平相对于其他私人猪场也更低,扣除五险一金到手5000元左右,没有太大的调整空间。

  在湖北一家养猪场工作的李鸣也有相似的感受。他在环保部门工作,负责养猪场的污水处理和厌氧发酵,朝九晚五,工作轻松,每个月工资却不到5000元。

  看起来,大多数时候,自由和薪资被摆在天平两端,任人挑选。但对于畜牧、动物科学等专业的学生,进养猪场似乎是多数人的必经之路。

  张敏敏毕业于四川内江一所专科学校的畜牧兽医专业,专业分为“小动物方向”和“大动物方向”。

  根据最初的预想,她希望选择小动物方向,在毕业后成为一名宠物医生,或者专业的宠物饲养员。事实却是,她在没有被询问意向的情况下,分到了大动物方向。

  张敏敏最讨厌给母猪接生,因为这意味着她需要在猪舍待很久,“特别是遇到母猪难产的时候,又费时间又费精力。”遇上卖猪的时候,加班也是陈钰的常态。成年猪的交易时间在午夜,而猪仔是凌晨四五点,“反正都得熬。”

  她在学校学过猪生产、牛羊生产、小动物疾病、药理病理、中兽医等内容。但真正到了实操环节,她发现,在学校学的知识好像没什么用,“感觉在学校是一个东西,但是到了养猪场来又是另一个东西了。”

  虽然她抱怨就业面的狭窄,但毕业“包分配”听起来还不错。她的大学有长期合作的养殖场,大二下学期上完课,学生们就会被安排一年的实习,通过考核便可转正。养猪场缺人是业内的共识,如果愿意待在养猪场,就业并不成问题。

  张敏敏记得,班里有一半的人都进入了养猪场实习,其他大部分人也流向了各种类型的养殖场。虽然也有同学去了宠物医院,但是宠物医院给的工资比较低,去的人也很少,“去了几天就干不下去了,挣了钱还养活不了自己。”

  刘文告诉九派新闻,她的身边不乏硕士和博士。而陈钰相同岗位的另一位同事,则来自一所211大学。只是,养猪场对学历和专业的要求真的有这么高吗?陈钰的答案是否定的。

  在她工作的养猪场,生产类的工种包括饲养员、技术员和主管。饲养员主要负责喂养和猪圈清理工作,没有学历限制。而技术员和主管的岗位,门槛也是大专学历。“专业对不对口不是硬性要求,只不过来面试的动物医学、畜牧专业的毕业生确实多一点。”陈钰说。

  陈钰透露,同样的岗位,毕业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她和毕业于211大学的同事薪资差了上千元。“我们公司那个硕士毕业的兽医,他刚入行工资就有快两万了。”

  陈钰所在的养猪场要求猪舍内所有员工都从饲养员做起,工作满一年后才能申请晋升技术员,必须是大专学历。“可能十来个饲养员里每年才能升一两个技术员。”

  陈钰在后勤岗位,一旦晋升就是财务或者秘书,“我是食品安全检测专业的,去做这两个岗位根本不可能。”

  李鸣也觉得晋升“完全没空间了”。他本科学习的是机械专业,完成基础的环保工作没有难度,但晋升环保部门的负责人,却困难重重。“几个高管的学历都是比较高的,不缺华南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毕业的毕业生。”毕业于普通本科院校的李鸣觉得,自己毫无竞争力可言。

  因为晋升空间较小,李鸣入职后不久,便目睹了大量同事离职,“剩下的基本都是应届生。”李鸣也在计划离职,但想着还有几个月过年,考虑到近年的就业形势,他决定再等等。

  陈钰的计划是待三年。毕业后,她曾经在一家养殖场的实验室担任化验员,实验室里只有两个人,另一个人休息的时候,就只剩她一个人上班,“只能跟空气讲话,憋死人了。”现在在养猪场的环境虽然也很封闭,但她每天还能接触很多人,包括活泼的00后。

  但她也告诫自己:最多只待三年。养猪场的晋升空间太小、生活封闭,她很清楚,自己需要找到更广阔的方向。

  和张敏敏一起进养猪场的同学,有人转行去卖饲料,也有人去当了化验员,甚至有人学习美甲和美发,彻底脱离了这个行业。

  张敏敏还在存钱。她给自己的期限也是三年。如果没有考上兽医资格证,她会申请转岗,去做检验或者后勤工作,“起码就不用每天在猪场里,待在那么封闭的环境里面。”如果考上了,攒够钱,她就创业开猫舍,回到自己最初预想的轨道。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