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水产种业势必以“生物技术+信息化+智能化”!中国水产品贸易未来发展看专家如何建议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3/21 23:21:54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原标题:水产种业势必以“生物技术+信息化+智能化”!中国水产品贸易未来发展,看专家如何建议 水产品是全球最为活跃的贸易产品之一,全球渔业产量的1/4用于国际贸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水产品出口国,水产品出口到19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1年的出口额同比增长了15%以上。水产品能提供大量的优质动物蛋白,对维护食品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现在全球渔业可持续性显著下降。日前,在2022全球渔业可持续发展论坛上,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副主任宋聚国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对做好新形势下水产品稳产保供,推进渔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水产品一直是人类摄取动物蛋白质的主要方式之一。除了提供高质量动物蛋白质,水产品也可作为饲料、药品、化妆品制造等产业原料。 中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数据显示,中国水产养殖种类超300种,鱼类养殖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3。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卢昆介绍,2021年中国水产品总产量6690.29万吨,同比增长2.16%;水产品养殖量5394.41万吨。自2003年起,中国水产品养殖产量整体呈逐年递增态势。 世界水产品消费由20世纪90年代的人均14.4千克上升到2020年的20.2千克以上,鱼类食品消费增速快于人口增速,在全球人口动物蛋白质摄入量中占比约17%,在所有蛋白质总摄入量中占比7%。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英杰表示,这些数据预示着,水产品作为优质的蛋白质来源,在今后的消费中占比将越来越大。从需求角度看,大力发展水产养殖非常必要。从食物安全角度看,2020年养殖水产品在鱼类食品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为51%,即养殖水产品总量已超过自然捕捞水产品总量,这意味着水产品的获得从天然捕捞为主到养殖捕捞已成为客观事实。同时,水产养殖产品的饲料转化率比畜牧业产品高,所以水产养殖产品可较好地保障食物安全。 “水产品贸易是构建人类永续发展的推动者,也是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的助推器。”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主任马洪涛表示,作为全球最大的水产品出口国,2021年中国水产品出口至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达19.26亿美元,同比增长15.15%。在已获认的231个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中,水产品企业占到其中的1/5,他们为国际市场提供优质的水产品,也将成为维护全球食物安全的积极力量。 面对当下种种不利因素,将新概念、新科技引入水产养殖各个环节中,创新水产价值链,是维护水产贸易健康发展和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亚太区高级渔业官员西蒙·芬格·史密斯表示,创新需要降低食品风险系统和加强复原力,克服公平和包容性问题,增强生态恢复,维持和再生生产生态系统,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支持可持续渔业、水产养殖以及保护沿海地区和海洋。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水生食物系统为未来提供营养的重要性,但渔业“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依然凸出,水产品供给处于量多、质低、安全保障不足的情况,渔业生产较依赖资源、影响环境。刘英杰提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新产业,人类蛋白质保障供给需要新途径。深蓝渔业是面向深远海和大洋极地等渔业水域,开展工业化绿色养殖、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和海上物流信息通道建设,构建“养—捕—加”一体化,“海—岛—陆”相联动的全产业链渔业生产体系,是实现“以养为主,三产融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深蓝渔业中较突出的进展是在2022年1月,“国信1号”大型封闭式养殖工船顺利下水。深远海生态围栏养殖设施与模式构建,其设计建造大型钢制管桩围栏,围栏为环形结构,外层周长400米,形成养殖水体15.7万立方米。南极磷虾拖网系统及关键技术研发,研发南极磷虾连续泵吸双层曲面主动网板和位移调控系统,实现网板主动式变水层调节可视化操作,构建作业水深快速调节的连续泵吸中层拖网系统。 “水产遗传育种是养殖产量可持续提升的首要因素之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邵长伟表示,2021年我国水产养殖产量5394万吨,连续33年世界第一,为国民提供30%以上的优质动物蛋白。水产种质资源收集与保藏、育种技术与理论的突破、新品种创制与良种体系的建设等,支撑了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培育抗害高产的新品种,提高加工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是保障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智慧育种是水产的未来,且未来已来。”邵长伟提出,水产种业势必走向以“生物技术+信息化+智能化”为特点的智慧育种4.0时代,从而实现更精确的“表型育种”由随机向定向、可设计转变。所有育种技术的核心是实现更精准的表型选择,育种“表型为王”的时代从未更替,整合表型、基因型、模型,构建新的智慧育种体系,需要水产育种行业更紧密地结合人工智能,促进水产生物育种发展。 海洋食品富含优质多糖、脂质和蛋白质等营养成分,海洋食品加工对于优化膳食结构、提高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海洋水产品加工产业存在精深加工比例较低、产品增值幅度小、产品品种单一、同质化现象突出、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不足、资源浪费严重、精深加工工艺相对落后等问题。“酶是海洋食品生物加工产业的‘芯片’。”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毛相朝表示,亟需从海洋食品酶资源挖掘、理性创制及反应过程调控等层面突破海洋食品酶的应用瓶颈,为海洋食品高效生物加工技术体系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中国构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水产品加工专用酶资源库,致力于海洋水产品加工酶的功能强化,实现酶的循环利用、连续反应等项目研究。 长期以来,中国出口水产品品种结构较为单一,进出口水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经济附加值相对较低,用于出口的深加工水产品所占比重相对较低,水产品贸易结构不合理导致整体经济效益不显著。与此同时,中国出口水产品加工还面临着来自其他国家的挑战。例如,俄罗斯2019-2020年在远东地区投建了至少6家沿海狭鳕加工厂,主要与中国狭鳕加工企业争夺欧洲市场。 中国水产品出口贸易早期价格优势明显,随着国内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水产品生产、加工的人工成本、原材料费用等不断升高。与此同时,东南亚国家凭借丰富的水产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优势迅速抢占中国水产品的贸易份额。在未来国际水产品出口市场上,中国可能会面临东南亚地区国家的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 当前中国水产加工贸易行业组织化程度偏低,缺乏生产加工水平高、市场经营能力强的水产加工贸易龙头企业。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水产品加工企业共有920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仅2497家。 卢昆建议,据时调整水产品生产加工结构,全面提升水产品出口竞争力,加快调整中国水产品生产的品种结构,着力增强高经济附加价值出口水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整合建立国家级水产种质研发中心,重点加强优质水产品品种的培育与推广,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加大水产品加工技术研发投入,支持水产品出口加工企业技术革新和流程再造。优化水产品国际贸易格局,做好水产品出口市场的适应性调整,以降低出口市场依赖程度为导向,适时调整中国水产品对欧美国家的出口市场格局,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发展机遇,进一步将中非、中国—东盟多边关系的优势利用起来,针对性地深挖中国水产品出口的市场潜力。 中国水产门户网,志创渔业信息第一品牌;运营二十余载,用心感悟行业发展的点滴;水产人,就上中国水产门户网。 官方微信公众账号“scttwx”现诚征原创文章,欢迎广大行业人士踊跃投稿,积极爆料。一经采用,必有稿酬!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