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我国水产养殖如何实现绿色发展:五千万吨产量背后的忧思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6/6 7:42:14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2018年,全国水产养殖总产量超过5000万吨,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养殖水产品总量超过捕捞总量的主要渔业国家。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近日表示,水产养殖与水环境污染间不是简单划等号的问题,只有出现了不协调,才会带来水环境污染问题。他同时表示,一些地方在处理水产养殖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时出现了偏差,比如搞“一刀切”,一禁了之、一拆了之,一律拆除、一律禁养,“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我们是不赞成的。”

  与超过5000万吨的全国水产养殖总产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50年我国渔业产量只有约100万吨,占世界的6%,养捕比约8∶92。

  究其原因,是在重捕捞、轻养殖的思想影响下,渔业生产一直依赖海洋捕捞,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5年中央确定“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并实施一系列市场化政策以来,我国水产养殖业迅猛发展,成为世界水产养殖大国。

  “可以形象地说,在中国,4条鱼中有3条是养殖的;在世界,3条养殖的鱼中有2条是中国的。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的‘吃鱼难’到现在的‘无鱼不成宴’,水产品市场丰富多彩,鱼虾贝藻应有尽有。”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张显良说。

  在我国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重点湖泊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鲢鳙鱼滤食性鱼类被用于净化水质。据测算,2016年仅鲢鳙鱼养殖一项就可以消除水体中的氮大约37万吨、磷14万吨。

  中国工程院的一项咨询研究项目结果显示,海水贝藻类养殖具有高效的“固碳”作用,仅仅贝藻养殖两项,每年可以移出碳120多万吨,相当于每年造林50万公顷。

  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水产养殖排放量以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来计算,占农业排放量的4%。水产养殖污染物大多为氮磷等有机物,主要造成水域环境富营养化。

  因为经济效益高,近年来温室甲鱼养殖面积不断扩大。据媒体报道,只用了15年时间,浙江某市温室甲鱼养殖规模从2万平方米发展到270万平方米。作为肉食性动物,甲鱼全年封闭式高密度养殖,产生的污染物对环境特别是水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

  “目前水产养殖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单一追求产量,单一追求所谓高价值鱼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所长庄平告诉记者,其实卖高价的未必是高价值水产品,但跟风炒作容易引起不正常的消费误导,继而导致不恰当的生产方式。养殖水域周边的各种污染,与水库、湖泊中的养殖网箱网围过多过密直接相关。

  “目前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国家也有很多标准、规范。”但庄平坦言,现实操作中有些地方、企业、养殖户没有将其执行到位,需要加强标准、规范的落地。

  为解决好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日前经国务院同意,农业农村部会同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科技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经国务院同意、专门针对水产养殖业的指导性文件,被认为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意见》将改善养殖环境作为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出了科学设置网箱网围、开展养殖尾水和废弃物治理等多项举措。

  于康震提到,将实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确保绿色发展的各项任务能够落到实处。此外要将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评价内容挂钩,以考核来倒逼工作落实。(记者 陈瑜)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