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鹰潭】余江区“三变”改革引领农村发展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6/29 3:14:28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2021年以来,江西省鹰潭余江区以鹰潭市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契机,在全省率先全域大胆探索农村“三变”改革,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通过建立“农户+村集体+基地+新型经营主体”等股份合作模式,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过近一年的创新实践,余江区通过农村“三变”改革,盘活了人、地、钱等资源要素,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截至目前,余江区已盘活耕地、林地、“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约38.6万亩,闲置农房116套,带动16.6万农民成为股东。 在余江区锦江镇铁山村的宏鑫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厂房里,一个个特制的大号“水桶”排列得整整齐齐,桶内细小的泥鳅苗、观赏鱼苗活跃地上下游动。“这是我们自己研发的专利设备,一个桶里可养殖20万尾鱼苗,且不受天气影响,成活率高达95%。”宏鑫特种水产负责人陈翠云说,现在公司每天的网上销售额可达20万元,能做到这么大的销量,主要得益于农村“三变”改革带来的变化。 能把工厂建在村里,几年前的陈翠云想都不敢想。2016年,他带着一身泥鳅养殖技艺返乡创业,流转了铁山村60多亩荒地用来挖水塘养泥鳅。2017年,陈翠云将泥鳅放到网上销售,打包发货只能放在自己家的老屋里。之后,网上订单越来越多,如果要继续做大产业,就需要建立一间工厂,扩大养殖规模。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村里没有可用的建设用地,厂房始终无处落脚。 ▲工人们正忙着将鱼苗打包,整个生产线万元出让金,拍下了铁山村上陈村小组一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地块面积2104.2平方米,拥有50年的使用权,这也成为鹰潭市首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成交案例。”锦江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吴翠薇说,该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原来是一块被猪牛栏、厕所和倒塌房屋占用的宅基地,通过村集体申请、民主决议、乡镇审核等程序,上陈村小组的这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得以顺利挂牌入市。得益于农村“三变”改革的好政策,村集体通过土地入市的方式让这个富民产业留了下来。同时,村集体还将14.73万元土地出让金入股到了陈翠云的公司,这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促进农民增收。 改革迈出的坚实一步,让村民成为真正受益者。“如今宏鑫特种水产已为周边村民提供了60个就业岗位,而且每年还为村集体带来3万元的入股分红。”吴翠薇说,合作社成员、脱贫户和周边其他农户与该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按照市场需求进行订单生产,180余户农户共养殖3000亩,每户每年至少增收3万元。 在余江区黄庄乡“九村联建”产业车间,针织机的轰鸣声不绝于耳,百余台高智能针织机正在编织各种花样的袜子,四十多名工人正紧张地忙碌着……目前,“九村联建”产业车间已形成了袜业封口、定型、包装加工、销售“”产业链,2022年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2700万元。 该产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农村“三变”改革释放的红利。“从一个定型车间起步,到原材料、包装环节,再到如今可以独立接订单、成为粗具规模的村级经济联合体,改革是其中一把关键的‘钥匙’。”黄庄乡乡长桂超说,农村“三变”改革,唤醒了农村“沉睡的资源”,帮助当地激发了产业发展动能,走出了一条“强村带弱村”抱团发展的新路子。 2021年7月,黄庄乡将引进的一个袜子代加工项目,交由周边有意愿发展集体经济的几个行政村共同经营,这不仅让村集体拿到了稳定的收益,也让村民尝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甜头。于是,该乡按照“联村抱团”的发展思路,周边9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决定全部加入、捆绑共建,共同把袜子产业做大做强。然而,产业发展需要土地、资金、人员,如何解决这些现实问题? 2021年10月,黄庄村中黄村小组将一块9.52亩的集体土地在余江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挂牌出让,土地用途为一类工业用地,出让年限为20年。这块土地被黄庄乡“九村联建”集体经济组织成功摘牌,“地”的问题解决了。面对“无人投资、无钱运营”的难题,黄庄乡一方面积极申报并利用好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中央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专项资金等项目资金建设标准厂房。另一方面,又通过将9个村村委会用房进行产权抵押、土地入市分配金参与经营等方式,弥补资金缺口,顺利解决“钱”的问题。人员方面,管理者由村民推选出有管理经验的乡贤担任,技术员是从外地请来的“老师傅”,工人则由各村委会负责招工。 就这样,村级袜业“”产业链顺利成型,每年可为全乡9个村集体共增加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此为起点,黄庄乡“九村联建”项目如今已发展到5个。比如,集体经济组织承接了鹰潭新六科技有限公司黄庄种猪场猪粪无害化处理运输工作,2022年预计可实现净收益80万元。入市土地分配金入股“九村联建”产业项目,实现了“农民变股民”。各类联建产业还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吸纳全乡30%闲散劳动力,人均务工月收入达3000余元。 “让资源‘聚’起来,让资金‘用’起来,实现了群众得实惠、地方得发展、产业可持续、模式可复制。”余江区农业农村粮食局总农艺师吴金发说,黄庄乡打造的“土地入市+产权抵押+持续增收”综合示范点,有效解决了村级产业“小而散”、传统产业“长不大”、新兴产业“落不下”的难题。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