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以国民教育为基础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0/24 14:39:04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作者:何可(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积极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必然要求,又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体现农业强国中国特色的重要内容。 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更离不开人才的驱动。教育不仅能够提升人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够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从而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为了加强农业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的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我国已出台一系列政策,旨在构建与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相适应的国民教育体系。例如,2022年4月印发的《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明确要求“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体系建设,提高碳达峰碳中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2022年10月印发的《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强调,“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全面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各个层次和各个领域”。2022年12月印发的《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提出,把“服务绿色低碳、多功能农业、生态修复、森林康养、湿地保护、人居环境治理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作为大力推进农林类紧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这些政策为我国农业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的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 然而,在当前的国民教育体系中,依旧存在一些不利于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内容不够系统、全面。目前,国民教育体系中涉及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内容较为零散和有限,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也没有及时更新和反映全球气候变化、清洁能源转型、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等方面的最新动态。二是教育方式不够创新、有效。目前,国民教育体系中对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教育过于依赖传统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没有完全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社会实践平台、校企合作机制等多种资源和途径的作用。三是教育人才队伍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目前,国民教育体系中较为缺乏专注于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各类人才,不少教育工作者对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认识不够深入和准确,难以适应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要求。 完善国民教育体系,有助于深化对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和路径的认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农情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并为其他领域提供借鉴和示范。为此,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夯实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国民教育基础。 强化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国民教育顶层设计和纵横衔接。一方面,明确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形成统一的规划和标准,为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提供统筹协调和指导保障。同时,根据国家关于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的最新决策部署、最新科技成果和最新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相关学科、专业的设置和布局,及时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另一方面,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实现纵横衔接。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课程中,有机融入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相关内容,形成系统和连贯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机制。同时,拓展国民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在基础教育阶段,普及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基本理念和知识。除必修课程外,还可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选修课程,具体可涵盖当地的气候变化、能源转型、种养结合概况等内容。在高等教育阶段,除了加强不同学科间的融合贯通外,还可开设与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相关的导论课程,建立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知识体系。在职业教育阶段,除了设立农业碳排放统计核算、农业碳排放与碳汇计量监测等新兴专业或课程外,还应推动生态文明与职业规范相结合。 创新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方式。一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的资源和形式。充分利用智慧教育平台、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生成式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优质的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的时空维度,建立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教育联盟、协作网络、信息平台等,共享教育资源、经验和成果。另一方面,利用社会实践平台增强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托专家大院、科技小院、生态农业园、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平台,组织学生通过实地参观、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形式,了解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工作的进展及面临的挑战,感受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同时,利用社会实践平台建立校企合作机制,鼓励行业领军示范企业向大中小学开设社会实践课堂,全方位展示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相关的新品种培引、新技术应用、新装备配置、新模式推广。 完善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支持有条件、有基础的高等学校加强农业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的学科、专业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跨学科能力、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专业化人才。同时,加大对农业绿色低碳发展领域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吸引国外行业领军人物、知名专家学者、优秀青年人才在国内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提升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的师资水平和学术水平。另一方面,加强教育队伍的技能培训和知识更新。加大对从事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教育的教师、管理者等队伍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专题培训、经验交流、考察学习等活动,提高他们对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完善激励机制,通过设立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教育奖项、评选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学校、推荐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优秀案例等形式,表彰和奖励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学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等,激发各方参与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