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校庆征文】我与农林科大:西农轶事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1/29 19:06:06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由于倾慕西北这片黄土地,两年前我选择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只身来到这陌生的小镇,从此与杨凌这个地方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是从那一刻起,我的脚步开始以这里为新的出发点,向关中大地蔓延,开启了我对这片神奇土地的认识和领悟。这些经历,将会像金子一般照亮我的人生道路,让我在漫漫黑夜中不至于迷失方向,让自己的生命越来越充实和丰盈。

  在杨凌求学,有幸能得到两位张老师的指导,他们像父母一样指导我的学习,关心我的未来。但我也明白,老师只是为我们指引一下方向,人生的路还是要自己去走,自己去体验生活的艰辛和欢乐。

  我知道,我是一个固执反叛的学生,有时更是固执的没有道理。可能是我太自以为是,或者这是我对自己选择的执着,我不会为自己的决定后悔。就像一句话所说,人生不会因为你做过什么而后悔,而会因为你没做什么而后悔。老师有时候多说我一点,心里会觉得委屈,但我知道老师是在为我好。在我的内心深处,我能感觉到他们对我的关心和深切的爱,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广博的知识让我羡慕,也让我知道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太多太多。我一定会谨记老师的教诲和指导,尽自己能力去做些事情,充实自己的生活。

  很荣幸能来到西农,让我得以认识了更多关于这片古老土地的历史。还记得初到杨凌,在校车上就听到杨凌是由于隋文帝杨坚的陵墓在此,当时就在心里想何时去寻访一下。

  初到杨凌不久,我们几个同学就去了隋文帝泰陵。杂草丛生的小路诉说着这里的偏僻清冷,偶尔几个游人经过,大家互相会晤一下,已表明内心的敬意。巨大的土山似乎依然昭示着帝王的威严,不远处的大山大河与之遥相呼应,默默地守护着,又宛若在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后来,我又陆续去了武则天的乾陵,唐太宗的昭陵,秦始皇陵,炎帝陵等。我似乎感觉到,在寻访古人的路上,不仅是在追溯历史,更多的是一种对信念的坚信不疑、一种走向内心的朝圣。

  在求学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遇到一群同学,但在这些同学中,有些会慢慢淡出你的记忆,有些却会历久弥新,成为好朋友,甚至是无话不说的知己。人生情缘,各有分定,友情亦是如此,不去刻意为之,有时反而更能如愿。

  一直觉得我是一个比较幸运的人,在每一个阶段都会遇到一些比较真诚的朋友,在此感谢你们,陪我走人生的旅程。在西农有幸结识几位挚友,相遇一帮兄弟,可谓人生之幸事。大家在一起交流,谈理想、说生活,从来都是真诚坦率,让我倍感幸运。只有当你真诚地敞开心扉时,别人才会对你坦诚相待。

  时光匆匆,两年时间转瞬即逝,明年大家又要各奔东西,但我相信有情天涯咫尺,无情咫尺天涯。就像《我的好兄弟》里唱的,朋友的情谊比天还高比地还辽阔,那些日子我们一定会记得;朋友的情呀我们今生最大的难得,像一杯酒,像一首老歌。我相信,我们的酒杯里不仅是酒,它更多承载着一种情,一种对自己梦想的坚持,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我的老家在农村,父母是老实巴交、只知耕地的农民。我是山东农业大学87届毕业生,弟弟也从事涉农企业管理工作。耳濡目染,儿子对农林院校情有独钟,从小就有研究农林,当农林专家的梦想。

  “少成若天成”,年轻时候养成的爱好学习的习惯终生受益无穷。在初中,我经常鼓励孩子假期和学习之余,回老家帮助爷爷、奶奶播种、收割庄稼。艰苦的农活,锻炼了儿子的体魄,逐渐萌生了儿子爱农业,想学农的梦想。

  通过多方了解和对比,并多次与老师电话沟通,我和儿子最终选择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地班作为终极目的。不仅是学校的实力,而且“诚、朴、勇、毅”的校训更适合儿子的个性。

  儿子打小合群,富有公益心,组织协调能力强,很快就融入了学校的学习生活,还被推选为班干部,整天忙得不亦乐乎。我们与儿子约定,每到周末,就与儿子通视频,看到儿子与同学英姿飒爽搞军训,帅极了,我们打心眼里为儿子的选择高兴和自豪。

  自打儿子选择报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那天起,关注学校的一举一动就成了我们全家的话题。每天上网浏览学校官网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吧,就成了我的功课。虽然相隔1600公里,我和妻与学校息息相关,一脉相连,因为那里有我们的希望和牵挂。妻更是把杨凌天气设为首页,每天早上起床先看天气情况。一有天气变化,第一时间给儿子留言,告诉添衣加被。那天晚上,我照例在电脑上爬格子写稿件,累了,偶然看到校网动态上,儿子所在班级参加校运动会,夺得了第一名,儿子代表班级登台领奖,儿子手举奖状,笑得是那么美。

  儿子告诉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风浓郁,每天晚饭后,北校的喷泉周围,创新学院读英语的学长、学姐一圈圈,一层层,就像高中一样,令人好生羡慕。前些日子,又接到儿子的电话说,创新学院组织学生参观校学科带头人的研究室,大开眼界。汪洋副总理还亲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视察。我想,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西北农业大发展指日可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明天会更好!

  “爱之深,责之切”。既然选择了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路同行,风雨与共,正如小树的成长需要人人的爱护。感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放力度不够,太过低调。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在“酒香尚怕巷子深”的当今,大学的纵横联合势在必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不妨眼光再高远,既要走出去,更要请进来,进一步浓厚文化交流气息,吸引更多的有志学子加入。

  自1978年5月参加工作,2010年10月退休,期间总共6次换房,每个住所大概居住5年左右,从农科院最差的住房到现在最好的住房,见证了学校发展,职工的生活变化。

  第一次住在农科院1号楼集体宿舍。3个人一个房间约18平米,宽敞明亮且有暖气,每层楼有一个卫生间。但因为是集体宿舍,学习生活容易互相影响。

  第二次是农科院北院的土楼。大概14~15平米,还有一间4~5平米的简易厨房。住了一阵才知道,竹席顶棚上面常有蝙蝠、老鼠活动,人常被老鼠虱叮得难以忍受,尤其是孩子。年终打扫卫生时,顶棚周围的蝙蝠屎能捅一担笼,窗子上也是蝙蝠屎,这种条件下我们住了4年。

  第三次住房是农科院北院砖瓦结构的小套间。大概20平米,外面有一个3~4平米的小厨房。搬到这里最大的感受是,灶房和住房在一块,吃饭再也不用楼上楼下跑了,尤其是雨天,家里来人有个小房子住,门前还有一块地可以种菜。住了一段时间后,才知道与之前的土楼是同样的待遇,遇到连阴雨天,房子漏雨,我们只好大盆、小盆去接,甚至床上也漏雨。虽然是那样的住房环境,但邻居们和睦相处,孩子今天吃这家,明天吃那家,大家相处得像一个大家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91年,我们第四次搬房,是农科院红砖窑洞楼,30个平米分隔为3间,冬暖夏凉,房子对面有一个4~5平米的厨房。住在这里最深刻的感受是,再也没有蝙蝠、老鼠的骚扰了,地面是水泥地,灶房里有水管,再也不用吃完饭端上一锅碗盆去公共水池洗刷,洗完又没地方放碗。

  1995年,我们第五次搬家,是农科院8号楼,建筑面积约60多个平米,3居室,水、电、暖、卫生间设施齐全。最突出的感觉有两点,一是有了暖气,再也不用冬天生炉子取暖了,干净了也安全了。二是房子里有了卫生间,再也不用早晨起床后去公共厕所。

  2001年年初,我们第六次搬家,是现在居住的农科院16号楼,104平米,三室两厅一卫,铝合金门窗,防盗门,太阳能一应俱全。大客厅、大厨房、大卫生间,南北通透,宽敞明亮。如今,我们的楼房被包裹在学校行政、教学区,周围环境优美,每到春暖花开季节,楼前一排排樱花怒放,一个个牡丹品种姹紫嫣红,门外花香扑鼻,门里宽敞明亮,我们享受着舒适安逸的佳居环境条件,再也没有搬家的欲望。

  其实,老教工差不多都有数次搬家的经历,也都有同样的感受,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记学校合并发展后职工的生活变化。如今,好多职工拥有两套甚至更多、更大的房子已经不是新鲜事,这些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是学校发展带给我们的深刻变化。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