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培养农林紧缺人才加快新农科专业布局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2/12 1:54:53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全国新农科建设中心主任孙其信认为,提升农林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增强对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必须拓展传统农科专业内涵和外延,重构专业体系及知识结构,培养急需紧缺农林人才。《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为涉农高校加快新农科专业布局提供了指引,即涉农高校要以新农科专业建设为抓手,高质量推进新农科建设。一是涉农高校要加快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布局新农科专业,增强学科专业设置的前瞻性、适应性和针对性。新专业的建设要充分结合自身师资队伍、学科专业结构、经费保障、硬件设施等办学条件。二是涉农高校要加强学科与专业的一体化建设,妥善地处理“新”“旧”专业的问题。力图突破农科专业设置中存在的过专、过窄的特征,但在新专业的设置过程中,涉农高校要平衡好“宽”和“深”之间的度,不断加强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避免在改变专业设置过细问题的同时可能导致的“宽而不深”的问题。三是国家应进一步完善农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一方面要严格控制新专业布点,引导高校遵循规律、科学设置专业,避免一窝蜂追求热点。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引导性专业设置指南动态调整机制,以切实体现和发挥“指南”的引领性与国家导向。 江苏省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陈硕、郭广银表示,新时代10年,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以社会主义为根本方向。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和根本方向,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首先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凝聚了磅礴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既利当下又利长远的福祉。其次是坚定不移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通过自觉主动地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再次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国式现代化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重要目标,致力于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了对西方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的超越。最后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我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全球发展和全球安全,丰富了人类文明迈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工商大学王念、苏诺雅、于明哲认为,应进一步鼓励和促进线上消费创新发展,持续放大线上消费的新增效应,为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注入更强劲和更持久动能。一是持续激发线上消费创新活力,抢占全球消费创新前沿。支持平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引导和鼓励平台培育消费品牌、提升流通效率、优化消费体验、拓展海外市场。二是要营造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消费者保护有力的线上消费环境。放宽线上线下融合、商品服务融合等新领域市场准入和经营限制,完善监管制度规则。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建立健全与数字经济时代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相适应的消费者保护制度和监管机制。三是要提升中西部地区和下沉市场消费设施水平。加快完善适应中西部地区小城镇和乡村地区消费需要的多元化、融合化的商业设施和消费场景。进一步畅通农产品上行和各类商品下行通道,打通形成城乡一体的消费体系。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营造消费新场景。四是要以提高消费能力为重点促进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提升。扩大就业,推动更多技术工人、高校毕业生、进城农民工等群体进入中等收入行列。逐步扩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对农民工和个体工商户群体的覆盖。五是要加快建设适应线上消费创新发展要求的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多式联运、冷链、城乡智能物流配送体系、智慧零售、社区商业、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型流通设施建设。加大5G网络基站、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李巍表示,新时代我国经济外交在多领域、多层次取得突破性成就并引发世界瞩目,主要取得了几大方面的成就。第一,对东南亚的经济外交成果丰硕,夯实了我国迈向全球经济强国的地区基石。第二,大力开展自贸区外交,构建起全方位自由贸易网络。RCEP生效使中国与周边亚太国家的地缘政治经济合作关系得到实质性强化,有助于对冲诸多压力。第三,牵头创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亚洲开发银行(ADB)和世界银行等既有机构融资能力的不足,我国金融外交取得最重大成功,它是我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举措。第四,推动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篮子,开启了人民币向大国货币迈进的新征程,人民币国际地位稳步上升。第五,促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世界银行改革,提升了我国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话语权。第六,建设性地参与二十国集团(G20)和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打破了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霸权。金砖国家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新的公共产品,并与G20一道对G7制度霸权形成了制衡,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多元、包容、平衡的方向演进。第七,保持战略定力并采取反制措施,有效扛住了美国对华经贸施压。第八,推进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及对欧经济外交,稳固了中欧经济合作关系,提升我国对新一代国际经济规则的引领能力。第九,深化能源外交,有效保障了我国能源安全。第十,主导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基建外交成绩斐然。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徐时清认为,工匠精神的理论依据、文化基础、制度保障,统一于弘扬工匠精神的实践逻辑,需要进行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首先,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是工匠精神的理论依据。新时代弘扬工匠精神,必须立足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以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础为出发点,以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落脚点,将弘扬工匠精神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其次,厚植工匠文化是弘扬工匠精神的文化基础。我们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坚持系统观念,区分时代境遇,避免让弘扬工匠精神脱离实际,着实使其成为一种价值追求。再次,完善工匠制度是弘扬工匠精神的制度保障。工匠制度是关于工匠培育、管理、认证等方面的制度。数字时代更需要传承工匠精神以谋求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工匠精神为指引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工匠制度。最后,培育工匠摇篮是塑造大国工匠的现实需要。新时代我们需要勇于抓住新机遇、面对新挑战,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力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培植孕育“工匠摇篮”,造就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发展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导向,这样就能很好地衔接起“共同”和“富裕”的关系。 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进行一些政策上的重大调整,使得我们的整个发展模式、增长机制和分配机制更加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才能最终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目标。 共同富裕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形态,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也符合中国从贫穷到小康再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逻辑。实现共同富裕要致力于三个方面:一是上不封顶,二是要保底,三是要扩中。 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让每个人都能如愿地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让每个人都能体面地享受生活和追求幸福。 文化的积淀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能自立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之间的“基因身份证”。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深刻、准确地理解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路径,进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要准确认识和适应全球政治发展演变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变化,站在历史正确一边,顺应历史进程谋求战略创新,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可靠安全保障。 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得到了全方位、全过程地实现,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也让每个人的能力、人的丰富性得到全面提升。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 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战略,着力提升国家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在数字经济时代,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能够为厚植我国发展新优势构筑最为广泛、最为持续、最为强大的微观新动能。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