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2022年度综合竞争力报告之四——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报告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2/30 3:46:44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2022年度综合竞争力报告之四——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报告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建设高质量本科教育,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育质量,是提高我国本科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是指1999年以后新建、升格的以培养面向生产、经营、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新建本科高校,是我国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办学历史较短、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较为薄弱、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办学特色未充分彰显等因素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高校目前仍然是我国本科教育的短板。

  为诊断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发展规律,探寻高质量发展之路,无锡太湖学院、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联合成立“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综合竞争力指数课题组”(ICAUR),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若干维度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综合评价,在2018、2019年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综合竞争力报告基础上,继续推出2022年度综合竞争力报告。课题组邀请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教司原司长张大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阎凤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顾建民4位权威专家担任顾问。中国高教学会常务理事、无锡太湖学院校长金成研究员,苏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助理、苏州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一涛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阚阅教授,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特聘研究员、无锡太湖学院副校长阙明坤研究员等担任首席专家。

  根据教育部官网统计,截至2022年5月31日,我国共有1270所普通本科高校。本课题组共跟踪确定672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占我国普通本科高校的52.9%,占据“半壁江山”以上。应用型本科高校包括:286所公办应用型本科高校、222所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和164所独立学院。此外,为整体把握应用型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中的相对水平,本报告将一批高水平研究型高校作为应用型高校的比照对象。2017年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对我国高等教育作总体上的分类,将我国高校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三类高校的部分办学指标不具有可比性,但部分办学指标具有一定的参照性。通过将某些办学指标与应用型高校与研究型高校进行比较,更好地刻画应用型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中的相对位置,进一步引导应用型高校打造特色、提高质量。具体的比较对象为147所“双一流”高校(依据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22年1月26日印发的《关于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

  课题组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进行综合评价,其中教学水平的评价包括专业、课程、教材、学生竞赛等。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一流课程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习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同时,会议明确提出“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为贯彻落实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教育部于2019年10月24日正式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计划面向全国各类高校、全部课程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20年11月24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公布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公布了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名单,共认定5116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涉及639所本科院校。此次推出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不仅质量高、类型多样,还具备很强的示范效应,将引导更多高校和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继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之后,教育部办公厅于2021年4月6日发布《关于开展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还将认定5000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目前,第二批一流课程申报工作已经完成,课程名单暂未发布。未来,教育部还将对认定的国家级一流课程实施动态管理,对课程实际应用、教学效果和共享等进行跟踪监测,要求相关课程须持续建设五年,其建设和改革成果在指定的网站上集中展示和分享,且定期更新资源和数据。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建设好一流本科课程,争取建设更多国家级一流课程对于学校教师素养和课堂教学水平显著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升、社会影响力大幅增强十分重要。

  本报告采用应用型本科高校2020年度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数据。各高校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数据来自教育部于2020年11月24日发布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名单》。数据收集和初步分析工作由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王玉和陈子涵等人完成。

  2020年全国672所应用型本科高校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共计232门,占全国高校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总数的4.5%,校均0.3门。其中,286所公办高校共有19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校均0.7门;222所民办高校共有3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校均0.2门;164所独立学院共有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校均0.02门。由此可见,我国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和独立学院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上处于相对劣势。研究还发现,2020年有527所高校未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占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总数的78.4%,其中公办高校161所,民办高校196所,独立学院170所。这说明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上的竞争力十分薄弱,课程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17年9月20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认定了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为深入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引导各高校坚持特色发展和差异化发展,我国开启了第二轮“双一流”,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22年2月9日印发《关于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教研函〔2022〕1号),公布了147所“双一流”高校。“双一流”高校是我国研究型高校中的高水平高校。2020年全国147所“双一流”高校共有141所高校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累计2136门,占全国高校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总数的41.8%,校均15门。其中,清华大学以57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位居我国“双一流”高校之首;仅有6所高校未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由此可见,对比高水平研究型高校,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上处于劣势,课程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2020年全国共有115所公办应用型本科高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占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总数的17.1%,累计194门,校均2门。有171所公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在2020年未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占我国公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总数的59.8%,由此可见,我国公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表1列出了2020年获批2门及以上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44所公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其中25所来自东部地区,13所来自中部地区,5所来自西部地区,1所来自东北地区。福建工程学院、江汉大学、四川警察学院、山东交通学院、盐城师范学院、浙江传媒学院6所高校均获批5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在我国公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并列第一。

  福建工程学院是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的一所公办应用型本科高校,该校一直坚守“以工为主、区域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不断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拥有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近100人,省级以上教学及科技创新团队20个,为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型和挑战度的“金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现已获批5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分别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创新思维与知识创业”、“近海腐蚀环境下高层建筑剪力墙抗震性能评估虚拟仿真实验”、“材料科学基础”和“法律诊所教育”。

  临沂大学、泉州师范学院、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徐州工程学院等4所高校也表现优异,在2020年获批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例如,徐州工程学院是位于江苏徐州的一所公办应用型本科高校,该校致力于建成全国一流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一直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工作,有效整合教学资源,聚力于课程建设水平的提升,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分别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机械制造技术基础”、“高等数学”和“市场营销学”。

  此外,2020年,有9所公办应用型本科高校获批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5所公办应用型本科高校获批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1所公办应用型本科高校获批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民办高校是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受到各界广泛关注。2020年全国共有26所民办高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占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总数的3.9%,累计34门,校均2门。有196所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未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占我国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总数的88.3%,可见我国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建设水平还比较薄弱,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表2列出了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26所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其中有12所高校来自东部地区,6所来自中部地区,3所来自西部地区,5所来自东北地区。长春财经学院、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江西服装学院、宁波财经学院、山东协和学院、武汉工商学院、无锡太湖学院、西京学院等8所高校均获批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在我国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并列第一。

  例如,长春财经学院是位于吉林省长春市的一所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该校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要学科门类,兼顾法、文、工、教等学科协调发展,一直重视课程建设与教学教学内涵式发展,积极推进课程质量不断提升,现已获批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分别是“金融学”课程和“统计学”课程。宁波财经学院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工作,积极引进国家一流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推进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开展课堂创新公开课,重点培育标杆课程,着力打造了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已有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27门省级一流课程。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2021年全国共有4所独立学院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共计4门,校均1门。有160所独立学院未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占我国独立学院总数的97.6%,可见我国绝大部分独立学院的本科课程建设水平低,其曾有的体制机制优势在一流课程建设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这也是国家推动独立学院转设的政策依据。

  表3列出了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4所独立学院,均获批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这4所独立学院分别是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获批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为BIM装配式建筑概论)、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获批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为Java程序设计)、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获批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为早期阅读与指导)和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获批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为医学伦理学)。除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来自西部地区外,其余3所独立学院均来自东部地区。

  根据2008年《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和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全国已有一批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本科高校。截至2022年5月,我国670所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共有148所高校由独立学院转设而来(其中17所为公办高校,131所为民办高校),课题组称之为“转设高校”。2020年有15所转设高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共计18门,校均1门。对比独立学院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情况,可以看到转设高校在国家一流课程建设上的优势比较明显,这说明我国独立学院脱离母体高校转设后,正在进一步加强本科课程建设,不断增强课堂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能力。在我国148所转设高校中,有13所民办高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共计16门,校均1门;有2所公办高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共计2门,校均1门。有133所转设高校2020年未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民办高校118所,公办高校15所,这说明独立院校转设高校在人才培养这一职能作用上的实际贡献有很大提升空间,需进一步加强本科课程建设,不断提升一流课程建设水平,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及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更积极的贡献。

  表4列出了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15所转设高校,其中有5所高校来自东部地区,3所来自中部地区,2所来自西部地区,5所来自东北地区。长春财经学院、武汉工商学院、无锡太湖学院等3所民办性质的转设高校均获批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在我国转设高校中并列第一。武汉工商学院是位于是湖北省武汉市的一所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该校一直高度重视学科专业建设,积极开展高质量课程建设,不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深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在课程建设上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现已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分别为“集装箱铁水联运港口作业计划方案设计”课程和“摄影基础”课程。

  课程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活动的基础和核心,课程改革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落脚点,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高度重视课程建设,落实《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方式以及教学组织实施方式改革,提高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一是加强课程群建设。课程群是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由应用型本科高校二级学院内若干个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围绕学生特定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课程整合而成的有机整体。通过对课程的重新规划设计和优化按大课程框架进行课程建设和改革,以提高总体教学效果。高度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完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编写教案、实训实验指导手册,加强问题设计、能力训练、案例选用等环节的建设。

  二是创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积极推进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重构课程内容,对课程进行重新开发。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将职(行)业标准、行业规范要求融入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行业知识要求及职业标准紧密对接,引入行业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特别是网络课程建设,鼓励在课堂教学中将传统学习和MOOC、微课、SPOC教学有机结合。大力推进案例式、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坚持理论知识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加大学习过程考查所占比重。

  三是推进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进一步加快课程建设,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引导行业企业与学校合作共建一流课程,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进课堂、进课程、进教材、进实验室、进创新创业项目,确保课程内容紧贴生产、管理一线需求,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课程。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精品课程评选和立项资助建设,升级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形成各专业的课程教学特色。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