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1/18 2:59:33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杨凌是中国农业的发祥地,这里流传着很多和农业有关的传说,也保存着不少农业文明的遗迹。 杨凌古称“邰”,是周朝祖先后稷的封地,关于这位周朝祖先,则流传着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后稷的母亲姜嫄,一次在野外看到了巨人的脚印。她出于好奇在上面踩了一脚,居然就怀孕了!顺利的产下一子,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后稷。 姜嫄觉得这不是吉兆,便将后稷抛弃。扔在大路上,各种牲畜都避着他走;扔在冰面上,所有鸟儿都飞过来,用羽毛给他取暖。这就让姜嫄觉这个孩子是有神灵庇佑的,于是便放弃了抛弃后稷的想法。 后稷小时侯就在种植方面显露出了天分,长大后成为了全国知名的“种地能手”。后稷被尧封为农官,相当于现在的农业部部长,封地就在邰,杨凌的历史也就从此开启了。 杨凌李台乡疙瘩村西,还立着“古邰国遗址”的文保碑,对于“邰”这个杨凌的古称,当地村民知道的不多,但一提到后稷,很多人都能说出不少来。 “他就相当于古代的袁隆平”,“高速路口那就立着他的像”,“我爷说古代时候疙瘩村这里的庄稼,浇水很少却长得不错”……村民们七嘴八舌的议论着。据老人讲,这里曾经有一座很大的庙用来供奉后稷,历代也刻了不少石碑,不过后来拆了。这几年,村民又重新修了座庙,用来继续供奉后稷。 上世纪80年代,文物部门对这里进行了考古发掘,从这里出土了大量农业生产工具,不仅有秦汉时代的陶罐,还有新石器时代的石质农具,也证实了农业文明起源于此不只是个传说。 杨陵,最早是因隋文帝杨坚的安寝地坐落于此而得名。虽然在97年的时候被改名为杨凌,但直到今天,不少人还是“杨凌”“杨陵”不分的。 农为邦之本,和历史上所有明君一样,隋文帝对于农业生产也是高度重视的。隋文帝在位期间,首先是大力推行均田制,把土地分配到农民手里,并将妇女和奴婢纳入了分田的范围内。其次是轻徭薄赋,这也大大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再次是兴修水利设施和大型粮仓,减轻各种灾害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影响。 隋文帝在位期间,农业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国家也积累了大量的粮食和财富。这位重视农业生产的君王,死后埋在农业文明起源地的杨凌,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缘分。 在杨凌五泉乡三畴原上,耸立着隋文帝长眠的陵寝。封土经历了一千四百多年的风雨,越发显得古老沧桑。陵园东边是一大片农田,南边是一片果园,北边和西边则是大棚蔬菜基地。还有一座现代人修的小庙,里面供奉着隋文帝杨坚的泥塑像,已经很破败了。附近的村子,据说是当年守陵人的后代,所以得名为“杨后村”。 2010年12月7日,隋泰陵保护利用工作研讨会在杨凌示范区举行,示范区管委会与省文物局围绕隋泰陵的保护利用听取各方面专家意见,明确了隋泰陵遗址公园和隋泰陵博物馆建设思路。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会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开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叫做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是1934年杨虎城和于右任发起建立的。“那个时候,东北刚刚沦陷,华北的局势也很危急,出于安全和发展的需要,民国政府启动了学校迁移运动,这也就是西北农业专科学校诞生的历史大背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农业史的郭风平教授告诉记者。 学校建立以后,抗战的形势也越发的紧急,来自上海、天津、北平的专家教授们,带着仪器设备也陆续来到这里。抗战胜利后,不少专家就选择留在这里,可以说这些人为日后西农的兴起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人曾开玩笑说,杨凌农业示范区,是坐落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里面的。在很多西农人眼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农业示范区,就是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个整体。示范区的发展,给西农崛起带来了契机,同时西农的壮大,也为示范区提供了动力。 确实,在杨凌农业示范区成立之前,这里工作和学习环境是相当的艰苦,有人总结这里有“五大难”,“住房难、看病难、子女上学难、就业难、男青年择偶难”,这也就导致了严重的人才流失。“杨凌现在是个好地方,西农更是个好地方,现在再想进来,条件就非常高了。”西农的一位工作人员笑着说。 随着1997年杨凌农业开发区的成立,西农也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1999年完成合校,并进入“211”“985”序列。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壮大,反过来也为杨凌的发展提供了名声和动力,很多客商因为西农知道了杨凌,也因为西农的科研实力而选择来这里投资。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