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90后”的就业现实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2/9 15:45:46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今年毕业的大学生大多出生于1990-1991年之间,这意味着,“90后”登场了。迎接他们的是“史上最难毕业季”——699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创大学毕业生人数之最。

  《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称,2013届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进程与上届相比明显下滑。这些“90后”毕业生仍在观望、等待。目前让大学生满意的工作多是公务员或者国企中的职位。然而,这些工作的获得,可能更依赖于权力及关系。

  对从四川南充农村远赴北京读书的陈鸣来说,毕业是道坎,关乎留北京还是回老家。偏偏今年夏季,竞争尤其激烈。保研和考研相继失败后,中国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小陈又被万学教育和京东商城拒绝。

  调查显示,虽然今年毕业生较2012年增加了19万人,但企业的招聘意愿却未见增长。45%的企业今年没有校园招聘计划,在有计划的企业中又有近七成公司计划招聘人数较去年不变或缩减。

  公务员招考规模确实在扩大,但同时增加的是参考人数,2011年度突破90万人,随后数字仍逐年攀升,至2013年度,有111.7万人参加公务员考试。

  同样就读于北京的高校,家境更好的赵旗无法体会陈鸣的压力,他父亲是东北某市官员。这个夏天,由于工作不好找,赵旗决定毕业后自费到香港读一年研究生。

  正在陈鸣焦虑的时候,他的一名同班同学借助其局长父亲的关系,进入江苏老家的中国建设银行。而陈鸣远在农村老家的父亲,显然无法提供类似的帮助。陈鸣说,他求职时尽量选择那些需要真才实学、不需要动用裙带关系的工作,比如销售。他掂量,这类常年背负业绩压力的苦差事,就算别人有关系,也看不上。

  最终,央企旗下的A股上市公司北新建材股份公司看上了他。每年给陈鸣大概4万薪资,销售和提成另算,陈鸣对薪资待遇挺满意。

  就在百万应届生抢“饭碗”之际,在一家国有银行广州支行工作的苏帆,连续四年被安排了一些特殊的“实习生”跟着她学习。“有湘潭某公安局局长的女儿,有珠海某机关领导的儿子,”苏帆笑言:“我可不敢安排他们加班,做错了事我都不敢多说。”

  苏帆分析,“90后”的父辈是“60后”。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人们赶上了很多好机会:恢复高考、改革开放。把握到机会的,如今正是社会的中流砥柱。“这意味着混得好的‘60后’有能力给后代提供更多机遇,”苏帆说,“反过来说,混得不好的‘60后’,他们的后代可能更难跟别人竞争。”

  苏帆2007年通过公开招聘进入该单位,她留意到,后来很少有公开招聘的机会。而大学生的就业意向,越来越朝“体制内”回归。中华英才网的数据显示,一年多以前,50家大学生满意的就业单位中,21家是外企。今年,大学生满意的企业里,外企数目下降到3家,其余多数是国企。

  赵旗坦承:“父母通过他们的努力,为我争取到更广阔的空间,搭建了更通畅的道路。”赵旗已经打算好,从香港读书回来后会让父母帮忙安排进一家国企。

  在赵旗看来,过去读书阶段是凭借个人努力,但是到了社会上,“关系比一切重要”。他认为父母帮忙是合情合理的。“资源也是一个人的能力体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唐钧否定“关系也是能力”的说法。他认为,裙带关系是社会不公。但是“关系”确实在起作用。

  中国社科院2004年发布的《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报告》就显示,干部子女成为干部的机会是非干部子女的2.1倍。“官二代”大学毕业生的起薪比“非官二代”高出13%(约280元/月)。此外,父母的收入对子女工资水平影响最大,父母收入每增加1%,子女首份工资水平就增加3%。

  没有“关系”但仍然想挤进体制内,每年都有不少应届生像陈鸣一样,选择从苦累的岗位做起,甚至忍受“编制外”待遇。

  刚毕业的陈鸣不知道,比他大四届的四川老乡周博宇曾在中石油下属单位工作两年始终无法转成正式员工,最后还是托家人找关系,进入老家的区政府工作。

  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陈志武曾表示,国有经济比重越高、行政配置资源程度越高的社会里,贫富差距越大、社会不公越严重,因为在这样的社会,就越要靠权力、关系配置资源。

  政治学专业毕业的周博宇对陈志武这段话印象深刻。“这就是我们挣扎痛苦的原因,”周博宇说,“不走关系进入体制,生活很糟糕。进了体制内,又发现彼此价值观冲突很严重。”

  近年来的经济形势更加速了大学生往体制内走。唐钧说:“上世纪90年代时,尤其是在广州,下海做生意是更好的选择。现在大家看出经济不景气,企业的优势逐渐变小,工资不会比公务员高多少,工作还不稳定。”

  “如果说‘80后’是暮气沉沉,那部分‘90后’的选择更与他们的年龄不相称。”生于1984年的方晓雅评价道。方晓雅如今在广州一家民营教育机构负责人力资源工作,最近她跑了多个城市招聘,仅收到几份简历。几位学生家长给她打电话问,广州房价高不高,公司能不能帮员工买房,她才醒悟过来,原来房子的重要性超过了工作本身。

  北京邮电大学大三学生李怡杰,父亲是山东东营市某油田员工,该油田对职工子女的就业有特殊照顾。李怡杰的许多同学,从十来岁开始就想着考石油大学,毕业后能分配到很好的岗位。李怡杰的父母当年也希望她就读中国石油大学,但她拒绝了。

  “我不想回去,我想出来闯荡。”李怡杰在高考时为自己选择了北邮的信息工程专业。往届的师兄师姐毕业后都去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或中国联通。李怡杰却再次不走寻常路。她爱上了互联网创业,和几个同学一起搞了个小网站,现在她一边上学,一边在另一家刚刚开始创业的公司做产品。

  李怡杰打算毕业后留在北京,毕竟北京的互联网创业氛围好。以她的资历,去百度等知名互联网企业并非难事,她却更钟情于创业。“在创业公司什么都能做,逼着你学这个,学那个。一个人能飞速成长。我喜欢这样的状态。”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