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构建“三融三通”一体化协同育人模式谱写新农科建设吉农新篇章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4/4 10:14:37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10月19日,全国新农科建设工作推进会在吉林农业大学举行。会议旨在全面总结新农科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效,部署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农科建设,汇聚全国农林院校合力,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吉林农业大学作为吉林省属重点农业大学,近年来,在校企政协同育人基础上,探索实施“一省一校一所”协同育人机制。从宏观层面,紧跟国家新农科建设“三部曲”,多次向省教育厅、教育部高教司领导汇报工作进展,得到相关领导的认可与支持。从微观层面,学校将“安吉共识”的理念和“北大仓行动”的举措落实、落细、落到操作层面,全面推进新农科建设。

  问:冯江校长您好,2019年9月5日,习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作为农业大学校长,同时也是“新农科”建设工作组成员,请您谈一谈“新农科”的内涵是什么以及吉林农业大学在新农科建设中取得了哪些进展。

  答:近年来,教育部实施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四新”建设深入推进,形成了覆盖高等教育全领域的“质量中国”品牌。

  新农科建设起步于习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从“安吉共识”到“北大仓行动”,再到“北京指南”,建设的“施工图”已确定,各地各高校也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等艰巨任务,涉农高校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农科”就是要实现农林学科的现代化、融合化、信息化。这就要求我们在传统农业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渐进发展并与多个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具有新时代特征的现代农业学科。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畜牧业大省,其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因此,新时代呼唤“新农科”,新产业需要“新农科”,新需求促生“新农科”。

  近年来,吉林农业大学高度重视新农科建设,以新农科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以新农科建设引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以新农科建设创新育人模式,以新农科建设加快国际知名高水平农业大学建设。我们成立了新农科建设领导小组,并推动吉林省委省政府成立吉林省新农科建设领导小组。我们编制了《吉林农业大学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深度合作联合实施新农科协同育人工程建设方案》。我们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吉林省新农科建设,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建议被省委省政府采纳,学校向省政府提交新农科建设议案,“新农科建设”列入了《2020年吉林省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6月,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强新农科建设的意见》。吉林省出台《吉林省省属高校农科生“订单式”培养计划实施办法》,学校成为首批“订单式”农科生的培养单位。在2020年9月,学校以新农科建设为引领,成立智慧农业研究院,获批4项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020年12月,学校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签署“新农科”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双方聚焦新农科、聚焦黑土地、聚焦新发展,携手打造校院深度合作共同体。2021年9月,召开吉林省新农科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吉林省新农科长白山创新学院建设方案》,正式成立吉林省新农科长白山创新学院。

  问:冯校长,我们了解到吉林农业大学在新农科建设中,构建了具有吉农特色的 “三融三通”一体化协同育人模式,请您简单介绍下“三融三通”一体化中,“融”“通”和一体化具体都是什么,这种育人模式具有怎样的优势和亮点。

  答:吉林农业大学基于国家要求、学校职能、协同育人问题,提出了“育人为本、融合创新、开放共享”的协同育人理念,构建了“三融三通”一体化协同育人生态模式,“三融”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中外融合,“三通”指身份互通、成果互通、经费互通,“一体化”指“政用产学研”一体化育人。“三融三通”一体化协同育人生态模式的核心为推进“四化”综合改革,即创建“实体化”育人特区,构建“融合化”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多元化”师资队伍,构建“精准化”协同育人机制。

  一是为承接卓越人才培养的功能需求,汇聚优势资源,学校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联合省内涉农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实施建设省级新农科建设试验平台和实体教学机构——吉林省新农科长白山创新学院,协同共建校院深度融合、高水平协同、高度共享的育人特区。

  学校确定了“三类型”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以卓越农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引领,以复合应用创新人才培养为主体,以实用技能创新人才培养为辅助的人才培养目标;共建“四维度”书院制管理模式:构建以“长白山书院”为载体,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第二课堂、文化育人的生活社区、师生共享的公共空间和学生自我管理的教育平台四个维度建立书院制管理模式;构建“书院+”成长路径及“直通车”培养模式:学生本科阶段采取“书院+”成长路径,即依据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学生个性化需求,可选择“书院+国际课程”“书院+院所研学”“书院+企业实践”三种模式。研究生阶段采取4+X本硕博连读和2+X硕博连读的“硕博直通车”模式。

  二是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打破学科边界,破除专业壁垒,推进农医工文理深度融合,构建“融合化”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坚持融合发展,打造药用动植物资源、农业生物科学、农林产业经济等学科;坚持多元发展,打造食品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兽医学等学科;坚持协同发展,打造农业资源与环境、作物学、菌物学等具有区域优势和特色的学科。目前,学校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9 个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前70%;13个学科获批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

  把握现代农业发展智能化趋势,办好智慧农业和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等新兴专业,促进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规模化应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生态化要求,建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绿色专业,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立足提升农业发展特色化水平,新办菌物科学与工程、农药化肥等新农科专业,引领服务生物科技、农资产业发展。瞄准农医工文融合化发展方向,打造复合型专业,构建复合型涉农人才培养专业体系;围绕推动农业品牌化发展趋势,打造新农科建设特色品牌,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和产业带动力。目前,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获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15个。

  三是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合作能力,打造“多元化”协同育人师资队伍。打造研究创新型师资团队。

  学校依托学校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的126名国家级人才,打造以李玉院士、“杂交大豆之父”孙寰为代表的高端师资团队;打造应用技能型师资团队。联合涉农企业家、高级工程师担任“产业教授”的应用技能型实践教师队伍,补齐学生实践能力短板;打造国际联合型师资团队。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和省外专局高端引智项目,引进国际知名专家,打造以著名专家领衔的国际联合型教师团队。

  四是为促进双方资源互补、优势叠加、利益共赢,提高协同育人效果,构建贯穿协同育人全过程的,推动各要素主体协调运行的“精准化”运行管理与保障机制。

  其一是跨界联合机制:依托学校22个国家和部委级科研平台、61个省级科研平台,吉林省农业科学院63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汇聚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资源优势,积极打造吉林省长白山科研协同创新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及4个现代农业创新平台。其二是运行保障机制:组建政府、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协同育人联盟,成立理事会(董事会)负责整体运行管理。制定规章制度,共同规划、共同建设、共同管理,保障“三融三通”的实现。

  “三融三通”一体化协同育人生态模式的构建,推进政府、用户(市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育人要素和创新资源的共享、互动,实现了多部门、多维度一体化育人,实现了优质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行业特色转化为专业特色,将协同共建成果落实到推动产业发展中,辐射到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上。

  问:冯校长,请您结合此次全国新农科建设工作推进会,谈一谈吉林农业大学下一步将如何加快新农科建设。

  答:此次会议上,教育部、吉林省委省政府也对新农科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吉林农业大学作为农业大省的省属重点农业大学,我们要把上级精神,按照教育部、吉林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深刻领会面向乡村振兴加强农林人才培养的紧迫性重要性、深刻领会耕读教育体现了农林人才培养的坚定初心、深刻领会“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使命责任、深刻领会自主培养高素质农林人才的信心决心,进一步提升强农兴农的政治担当;要坚持“立德树人”,切实抓好涉农专业学生耕读教育,让学生坚定树立学农爱农的理想信念,练就强农兴农的过硬本领,在服务“三农”的生产实践中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要坚持利用国际和区域性资源,抓好农林类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开放融合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及产学研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坚持“服务大战略、整合大资源、实现大融合、推动大创新、取得大突破”,抓好学科交叉融合、抓好农科教协同育人、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三融三通”一体化协同育人模式;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站在第四轮工业革命技术前沿,重塑农科知识体系,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为实现现代农业科教发展新形态提供强劲动力;要立足学校发展定位、特色优势和实际情况,结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的需求,持续深入推进新农科建设,全面推动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们坚信,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科学指引下,“新农科”建设一定会蓬勃发展!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