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CCTV-农业频道-乡约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5/2 13:14:04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由特写、跟摇,从脚缓缓推至适中景别,主持人边走边说开场白,边走到熊猫木架旁,坐下】

  【主持人】没有,就是这个地方。你别说,这个地方一般的人是进不来的。这不,刚才我跟人家说了一大堆好话,他们一会请示这个,一会请示那个,都快难为死了,最后,一个总当家的摸着脑门儿犹豫了半天,一咬牙说了一句:那就让他进了吧。你猜这是什么地方?给你说吧:这不是人呆的地方,不是人呆的那是谁呆的?瞧,来了。

  哈哈,它们是这里的主人。观众朋友大家,欢迎收看乡约,我是肖东坡。这里是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你知道吗?现在全世界大熊猫算上野生的总数量不到1000只,可这儿就有40多只。今天走进乡约栏的嘉宾不是德高望重的大熊猫,而是其中一只大熊猫的父亲。

  【主持人向身边的小熊发令】去,把你谢伯伯叫来去!观众朋友,咱利用这个空儿来看一个短片。

  1999年12月22日《羊城晚报》在头版显要的位置以较大的篇幅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说广东省潮安县彩塘镇思宝不锈钢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思林西南千里认女儿。这条消息上报立刻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全国许多媒体包括《香港文汇报》也竞相转载。父母认孩子,孩子认双亲,这事古今中外都有,不是什么新鲜事儿。那么,广东潮安老板西南千里认女儿的消息为什么能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呢?谢思林的故事咱们这就开讲。

  主持人:不到一代烟的功夫,小熊猫请来了今天《乡约》栏目的主人公谢思林,你好老谢,1999年9月27日,对你来说是一个难忘的一天吧?

  谢思林:1999年7月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发了一条消息,说,国宝大熊猫,海外亲戚多。我想,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外国人都来认养,我们为什么就不去认养呢?……

  在动物学上,大熊猫属食肉目。据专家考证,在200多万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万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猫已经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半部,组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今天这个动物群的许多种已经绝灭,而大熊猫却一直活了下来,所以,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有很多大熊猫。爬树、游戏、吃食、玩耍,憨态可掬、温顺可爱,每年都会吸引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大量游客前来观赏。而这其中,你会经常看到谢思林的身影。

  主持人:你花了钱了,能把熊猫接回家养两天吗?你要来看熊猫,这里给你报销机票吗?

  认养大熊猫,这在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事儿,让谢思林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一个是因为自己经营的毕竟是一个小小的私营企业,如果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一旦有点闪失,无法最终兑现承诺,面子上过不去不说,也愧对社会,愧对大熊猫。再一个,一下子20年,那么多钱,这事儿到底值是不值,心里呀是七上八下,难下决心。这一天,谢思林在翻阅报纸时,一行文字吸引了老谢的目光,“目前,在四川成都斧头山下翠竹葱茏的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中,尚有13头憨态查掬的大熊猫嗷嗷待哺,等待热心人士捐资认养”。想到那些可爱的国宝,这老谢也不知从哪来的一股子激情,是热血沸腾,当即下定决心认养大熊猫!

  谢思林:很多,有的给我写信说,你认养大熊猫花这么多钱,能不能也给我一些钱,我给你当儿子,还有打电话让我卖古玩的,还有……等等。总之,他们都认为我有钱没地方花了。

  谢思林,1953年出生于广东省潮安县彩塘镇,1972年,他应征入伍,在当时的基建工程兵部队干了十六年的开山放炮,筑路架桥的艰苦工作。1988年,已是连级干部的他离开了军营,转业回到了老家。但他向地方提出不要为他安排工作,不去做官,要自谋职业。谢思林和他的两个弟弟开了一家汽车修理厂,成了一名修车匠。四年后,他离开了生意红火的修理厂,自己办了一处不锈钢制品厂,生产这种不锈钢茶杯。他说,要做好杯,首先要做好人,如果人的品德不过关,那么,所生产出的产品就永远不会过关。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又如歌中所唱“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谢思林生产杯子的酸甜苦辣咱按下不表,几年下来,老谢的事业可谓小有所成。

  十六年的部队生活,培养了谢思林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干汽修厂时,浑身油污的他钻到底盘下,一干就是一天;办不锈钢制品厂时,他一个人既是老板,又是技师,搞设计,造模具,设备维修,生产调度,质量把关、车钳铆锻焊他更是痒痒全能。企业有了规模了,他也有了自己的一间办公室,但他不会跳舞,不会打麻将,更不会,要说文艺天赋充其量是会唱几首革命歌曲。而且,不吸烟,不喝酒,不穿名牌,不戴手饰,也许是过贯了苦日子的缘故吧,这个敢花160万收养大熊猫的老板看上去平实而又节俭。

  主持人:一只大熊猫,一年4万,认养期是20年,就是80万,两只就是160万,挣钱不容易,算过能生产多少杯子吗?

  主持人:你是企业家,商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第一只大熊猫叫思宝,就是你产品的名字,你实实在在说,这样做也会有经营上的考虑吗?

  主持人:如果你不去认养大熊猫,而是把这笔钱用来作产品广告,这效果不是更直接,效益见得不是更快吗?

  主持人:如果说,第一次收养大熊猫的行为能作为无形资产帮助你进行商品经营,收养第二个目的又是什么呢?

  大熊猫由于食性、繁殖能力和育幼能力高度特化,以及近亲繁殖、物种退化,加上天敌危害,疾病困扰,对大熊猫的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保护拯救大熊猫是人类一项任重道远的事业。迄今为止,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分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自然生存的身影。到目前,全世界大熊猫总数量仅为一千只左右,几乎濒临绝迹。

  主持人:咱们今天进到这里来,对这里的管理人员来说是破例了,因为从来不允许外人进入,大熊猫看上去很温顺也会对人形成威胁吗?

  主持人:我听说大熊猫以前是吃肉的?现在都吃些什么?要是给它一只烧鸡,它吃吗?

  主持人:我看大熊猫一天天好像不停地在吃东西,每天它会吃多久啊?能吃多少?

  主持人:如果在野外第一次遇到熊猫,根据熊猫的特性,咱们人类应该注意些什么?

  主持人:熊猫一年能繁育多少只?是不是因为整天清汤寡水吃竹子,因此清心寡欲呀?

  主持人:你生长在广州,与大熊猫远隔千里,保护大熊猫的那种责任感从何而来?

  谢思林一家四口人,妻子在县工商局工作,他们有一儿一女,女儿在外面读大学,儿子县里读小学,谢思林八十多岁的老母亲隔上一年半载地来他这住上几天。自从认养了思宝和盼奥后,家里又多了几分欢喜。对他们来说,每年里一家人买上水果,去千里之外的成都看望那一对永远不会喊爸爸、妈妈的儿女,是往后的日子中一份难以割舍的牵挂。而再过几个月,女儿思宝就要生小熊猫了,在眼瞅着要作外公的谢思林看来,它们健健康康,多生宝宝,是对收养者最大的回报。

  主持人:认养大熊猫有很多国际知名企业像摩托罗拉、NEC,做为一个私营小厂的厂主,你希望别人怎么评价你这20年的付出?

  主持人:谢思林,在企业界还不算腕级人物,他生产的产品也无非是这样的小茶杯,但他凭着自己的责任感,成为全国认养大熊猫超过十年的第一人,凭着他对国宝的关爱,成为全国认养两只大熊猫的惟一一人。好,观众朋友,今天的节目就到这,咱们下周同一时间再见。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