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理解新时代: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新书出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5/7 3:28:09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人民论坛网10月11日讯(赵光菊 王博)近日,由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论坛杂志社原总编辑贾立政撰写的《理解新时代: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发现问题、揭示本质、把握规律、探求真理,是所有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也是理论工作者的理想追求。唯有潜心研究、深入发掘、科学认识,才能把深藏在现象背后的真相与本质找到,才能揭示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理解新时代: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分为坚持问题导向,新时代主题、总目标、总任务,人民主体地位,意识形态建设,新时代作风建设五个主要方面,集纳、收录作者近年来特别是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马工程重大项目“新时代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首席专家以来的研究成果、所思所得。作者从一名普通理论工作者、党报工作者的视角,深入学习阐释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时代之问、世界之问的本质性认识和系统性回答,探究党的创新理论引领时代发展的内在机理和伟大实践成就,在既有研究基础上有所创新。

  伟大的时代必然是真理之光大放异彩的时代,也必然是探求真理者无怨无悔、一往无前的时代。《理解新时代: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一书对新时代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梳理和阐释,该书对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努力掌握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道理学理哲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真理探求之路都必然是复杂、崎岖而漫长的,既无坦途,更无捷径,但正如书中所说,探求真理的长跑永不停息。

  真理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最根本、最强大的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对真理的理解程度、把握程度。谁走在真理探求的前列、谁在某一个特定历史阶段更加接近真理,谁就能够在引领时代发展的激烈角逐中立于主动。发现问题、揭示本质、把握规律、探求真理,是所有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也是理论工作者的理想追求。唯有潜心研究、深入发掘、科学认识,才能把深藏在现象背后的真相与本质找到,才能揭示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实践无止境,认识无止境,真理无止境。在概念上有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之分,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所获得的都是相对真理。无论是相对真理还是绝对真理,其探求之路都必然是复杂、崎岖而漫长的,既无坦途,更无捷径。也许正因如此,有人说,“探求真理是一场寂寞的长跑”,笔者对此亦深有体会。相比体育比赛中的马拉松,真理探求是在人的大脑中进行,是精神世界的长途跋涉,是高度抽象的脑力劳动,是思维活动的艰辛创造,是另一种性质的“长跑”。体育马拉松长跑对人的体力、耐力、意志力是考验,但相比之下,真理的探求这场“长跑”需要拿出更长的时间、忍受更多的辛苦、付出更大的代价,往往绝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乃至一辈子、几代人的坚持不懈、持恒努力、接续奋斗,需要坚定的信仰、执着的追求、强大的毅力、无私的奉献和承担压力、排除干扰、抵御诱惑的能力与自制力。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历遍千难万险、经受重重考验才能够达到的境界。

  伟大的时代必然是真理之光大放异彩的时代,也必然是探求真理者无怨无悔、一往无前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上有别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新的伟大时代,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相互交织、全球治理格局深刻变革的波澜壮阔时代,对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与传播提出一系列全新课题,迫切需要我们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新时代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认识新时代、把握新时代、建功新时代,坚定自觉把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各学科,推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

  经过反复推敲易稿、多次增删整理,《理解新时代: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终于付梓。这本理论文集,围绕问题导向,新时代主题、总目标、总任务,人民主体地位,意识形态建设,新时代作风建设五个主要方面,集纳、收录笔者近年来尤其是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马工程重大项目“新时代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首席专家以来的研究成果、所思所得,从一名普通理论工作者、党报工作者的视角,深入学习阐释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时代之问、世界之问的本质性认识和系统性回答,探究党的创新理论引领时代发展的内在机理和伟大实践成就,力求在既有研究基础上有所创新、不负所托。

  结集出版的过程也是对这些阶段性成果进行检验、反思和批判的过程。随着学习的深入、认识的提高,站位也会有所提升,视野会变得更加开阔,重新审视发展变化了的现实以及之前的认识,自然会产生新的心得与思考,书中一些主题,如果今天落笔,成文可能更佳。由于笔者时间、精力、水平所限,本书中难免有谬误、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回首往昔,在经历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等多领域学习和政府、企业、媒体等多个工作岗位之后,最终选择走上理论研究之路,是笔者人生的一个重大转向。做出这一选择,不仅是基于对学术的兴趣,更多是对真理的追求和向往,正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笔者曾长期任职的人民论坛杂志社,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理论研究和传播机构,1992年创办以来历经艰辛考验。担任主要负责人的近二十年中,笔者与同事们一道,在外界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中奋战,逐步完成体制转轨、产业转型、人才积累、业态迭代,终于在新时代迎来前所未有机遇,发挥重要理论阵地作用,成为业界公认的新型媒体智库标杆和典范,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在此,衷心感谢人民日报社领导的关心关怀,衷心感谢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衷心感谢人民论坛同事们的多年陪伴、共同奋斗。一段旅程总有终点,但探求真理的长跑永不停息。

  谨以本书献给为探求真理矢志不渝、一往无前的人们!谨以本书致敬新的伟大时代!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