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殖资讯 | 养殖培训 | 养殖项目 | 农林盆栽 | 文章中心 | 图片中心 | 
您现在的位置: zoonxw.com养殖网 >> 养殖技术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原创“蜂王”王贞六的“甜蜜事业”           ★★★ 【字体:
原创“蜂王”王贞六的“甜蜜事业”
作者:佚名    养殖技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3/8    

  位于黔江区南海镇的群蜂也忙碌起来,它们频繁出入蜂箱采集花蜜,为越冬作准备。这是退伍老兵王贞六100多桶中蜂的“赶花”地之一,也是他的一个脱贫示范点。

  这天一大早,王贞六骑着摩托车赶到现场。在一桶蜂箱面前,他弯腰小心地揭开蜂箱盖,仔细观察蜂王的生存情况,并向村民传授养蜂技术。

  不一会儿,王贞六就被村民团团围住,他一边拍着胸脯表示愿为大家提供蜜蜂养殖技术,一边用自己养蜂脱贫的故事鼓励大家。

  如今,授业和励志已成为这位70岁老人的主要工作,他不求回报带头成立了黔江区担子坪中蜂养殖股份合作社,带领28户建卡贫困户走上脱贫路;他不知疲倦进行脱贫故事宣讲,激发了上千贫困户的脱贫信心,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蜂王”。

  王贞六虽已年届古稀,但他精神劲儿十足,身板挺得笔直,这与他的从军经历密不可分。1973年,王贞六从部队退伍,回到黔江务农。

  为让全家过上好日子,王贞六自学工程爆破技术,2000年考取了爆破作业人员许可证,在工地上与雷管打交道。

  2010年,由于王贞六的从业资格期满,无法继续从事爆破工作,老伴罗启碧常年患病,儿子王元文因患脑膜炎致残无劳动能力,家里生活条件每况愈下。

  村里评定贫困户当天,王贞六同大家坐在院坝里商讨,眼看自家被评为建卡贫困户,他的心里既庆幸又深感忧愁。

  “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我作为一名,骨气不能丢!”望着村务公开栏里的建卡贫困户评定结果,王贞六攥紧了拳头。

  自从成为建卡贫困户后,王贞六家里来了不少访客——区扶贫办原副主任、胜地社区刘秀彩成为常客,时任黑溪镇副镇长张孝华与王贞六结成帮扶对子。

  当时,张孝华第一次走进王贞六家,顿时感到压力巨大:王贞六全家老的老、病的病、残的残,怎样脱贫成了一个巨大的问号。但王贞六毫不气馁,主动说出要通过养中蜂脱贫的想法。

  说干就干,王贞六东拼西凑买来9桶中蜂。然而,由于缺乏养殖技术,王贞六沿用传统养蜂办法,所养的蜜蜂飞的飞、死的死,最后只剩下两桶中蜂。

  2015年4月,市扶贫办在黔江举办养蜂技术培训班,王贞六主动报了名。在培训课堂上,王贞六接触到了新式养蜂技术、产品质量管理技术和蜜蜂医治方法,决定东山再起。

  然而,由于技术掌握不扎实,王贞六新买的7桶中蜂相继生病死亡,损失比第一次还大。

  经过向培训老师、重庆市畜牧科学院中蜂养殖专家王瑞生和新式蜜蜂养殖大户请教,王贞六找到了自己失败的两大原因:其一,不会识别蜜蜂病症,未对生病蜜蜂给予及时医治;其二,没有根据温度变化及时转场,导致蜂箱内温度过高。

  这一次,王贞六准备赶出老伴养了大半年的肥猪,卖猪创业,但遭到老伴极力反对。

  “你都60多岁的人了,一把老骨头还经得起几次折腾?如果再失败,这年都没法过了!” 老伴用身体死死挡在猪圈大门前。

  于是,王贞六给老伴耐心地做起思想工作。“我们是贫困户,不努力脱贫怎么行?现在我们年纪大了,体力不比以前,养蜂劳动强度低,附加值高,是最有效的脱贫方法。”王贞六指着家里堆成山的蜂箱,坚定地说,“在哪里摔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

  拗不过王贞六的坚持,老伴挪开脚步,让他赶出了家里唯一一头肥猪。这次,王贞六对土蜂养殖作了周密准备。

  为掌握养蜂技术,王贞六开始恶补相关知识。他翻出培训教材,边查《新华字典》边逐字逐句研读。只要听到哪里有养蜂大户发展得好,哪怕再远王贞六也会骑着摩托车去请教。

  在距王贞六家80公里外的黔江区黎水镇黄泥村,他结识了中蜂养殖大户黄明科。为得到准确指导,只要发现蜜蜂状态不对,王贞六便会用纸包着蜜蜂幼虫一路飞奔到黄明科的养殖基地虚心求教。

  为及时掌握最新养蜂技术,王贞六还咬牙买了一台智能手机,自学上网查找资料。久而久之,王贞六翻破了培训教材,结识了黄明科、徐国恩等一批养殖大户,逐渐摸清了中蜂习性。

  2016年初,为支持王贞六的脱贫事业,扶贫干部帮助他申请了产业扶贫项目,还送来了2000元产业发展资金。王贞六用这笔钱加上借来的1万多元,将养蜂规模扩大到54桶,当年收获蜂蜜350公斤,卖了8万多元,成功脱贫摘帽。

  从此,一群群蜜蜂在王贞六的房前屋后“嗡嗡”地飞个不停,甜蜜生活开始向王贞六一家招手。

  2016年5月,王贞六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国务院扶贫办党组成员、副主任欧青平。

  2016年5月10日,欧青平前往黔江调研脱贫攻坚工作,随机抽查了黑溪镇胜地社区、光明村等地的脱贫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帮扶意见。

  在与当地扶贫干部交流时,如何激发贫困户脱贫积极性成为大家讨论最多的话题。

  座谈会上,王贞六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养蜂是一项很好的产业,不需要什么体力,也不需要多大投入,是农民脱贫增收的好路子。” 王贞六说,“我所在的片区海拔有1000多米,油菜花多,是中蜂养殖的优质区域。”

  “老王,你有没有信心把这个产业做大,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增收?” 听完汇报,欧青平当场问王贞六。

  2016年8月,在区扶贫办和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王贞六申请政府贴息贷款10万元,将中蜂养殖规模扩大到107桶,并牵头成立黔江区担子坪中蜂养殖股份合作社,动员其他贫困户发展中蜂养殖脱贫。

  王贞六深知,从牌匾挂上墙的那一刻起,养蜂脱贫不再是他一个人的事,而是全村乃至整个片区贫困户的希望。

  王贞六找出已被翻破的教材,开始总结中蜂养殖经验,并用自己的脱贫故事现身说法。

  然而,很多贫困户并不买账。有的贫困户说王贞六是“泥菩萨过河”,自己刚脱贫没有实力带动大家脱贫;有的贫困户怕技术难学、怕亏本;有的贫困户基础条件太差,根本买不起中蜂和蜂桶……

  2017年6月,黑溪镇光明村便民服务中心,一场“我的脱贫故事”宣讲会吸引了众多村民。

  “只有苦干,才能脱贫,我们要有敢向贫困宣战的精气神!”王贞六从自己养蜂的动机说开,将脱贫的经验和盘托出。

  王贞六还给贫困户算起了脱贫账。“1桶蜂每年能收入1000多元,多养几桶收入很可观。技术上有我支持,大家不要担心。”王贞六不断鼓励着贫困户,一旁的扶贫干部分析起养蜂的收益,为贫困户鼓劲。

  在扶贫干部和王贞六的鼓励下,28户建卡贫困户陆续加入合作社。为让贫困户早日脱贫,王贞六决定为贫困户无偿赠送35桶中蜂。

  此后,王贞六成了村里的大忙人,东家教完教西家,前村走完走后村,几乎是随叫随到。

  黄胜友是村里的建卡贫困户,刚收到王贞六送的蜜蜂时,由于缺乏养殖技术心生抗拒。

  为带领黄胜友上路,王贞六哪怕是在吃饭,只要接到电话就会放下碗筷赶去,不厌其烦地帮她取糖、分蜂。如今,黄胜友尝到了养蜂的甜头,通过养蜂成功脱贫。

  68岁的建卡贫困户黄宽寿也曾想通过中蜂养殖脱贫,但由于不懂技术一度失败。王贞六得知后主动送技术上门,传授黄宽寿中蜂养殖技术。

  “为何你能说得头头是道?”每次传授中蜂养殖技术时,这是王贞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王贞六也总会谦虚地回答,这是多练习记住的。

  截至2019年10月,王贞六的合作社养殖的中蜂有270多桶,参加合作社的28户建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梦,王贞六也成了名副其实的“蜂王”。

  荣获“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后,王贞六的干劲更大了。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王贞六的合作社正在进一步扩大产能,并进行蜂蜜品牌注册和包装设计,“蜂王”和众多蜂农的“甜蜜事业”,越来越甜。

养殖技术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养殖技术:

  • 下一个养殖技术: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养殖技术
    【四新四化蹲点采访】从150箱…
    爱剪辑-蜜蜂养殖技术大全第二…
    乡土能人向村民传授蜜蜂养殖…
    养蜂专家现场讲解养蜂技术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