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吉林_农视网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8/2 12:39:42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长白余脉峰峦叠嶂,松嫩平原沃野平畴。吉林省东北部的舒兰市,一场以鹅产业为核心的发展浪潮席卷而来,为这座“果实之城”注入了新活力。鹅产业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吹拂着舒兰市乡村振兴的田野,带动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浪潮。

  自2021年起,舒兰市高瞻远瞩,将白鹅产业定位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明确了宏伟的发展蓝图:打造“世界顶尖的羽绒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白鹅养殖基地、中国领先的白鹅产业专业园区、中国卓越的种鹅繁育基地”。目标直指三年内加工能力提升至3000万只,2025年前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产业发展图景。

  经过数载不懈努力,舒兰市白鹅养殖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飞跃,2023年养殖量达1009万只,稳居全国白鹅养殖榜首。鹅产品加工项目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鹅火锅、鹅肝酱等深加工项目竞相绽放,为市场增添了无限可能。鹅产业链实现了从“断裂”到“完整”的华丽转身,集养殖、屠宰、深加工于一体,为地方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推动乡村振兴迈上崭新台阶。

  时间回溯至几年前,舒兰市的白鹅养殖还仅仅是一个小众产业。然而,舒兰市立足实际,高瞻远瞩,将白鹅产业确定为优势特色产业和富民强市产业,全力推动其快速发展。一系列政策扶持与技术指导如春风化雨,滋养着白鹅养殖的每一寸土地,养殖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增长。“鹅城”舒兰,正以一年300万只、两年1000万只、三年3000万只的坚实步伐,向着既定目标稳步前行。

  舒兰市曾经发展过白鹅产业,各乡镇农户养殖白鹅有一定的经验和基础。“早在2001年,就曾经发展过白鹅经济,通过订单养殖的方式,当年也实现了20万只的养殖量,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域内初步形成了以白翎羽绒公司为龙头,带动养殖、饲料加工、肉品加工等产业发展的产业链条,具备低成本发展养鹅业的生产优势和规模优势。”白鹅养殖发展工作专班主任王世刚介绍。

  舒兰市养殖白鹅有资源优势、政策优势、产业优势。地处北纬43℃黄金产绒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产业基础、专业的技术人才和完备的基础条件,擎起了白鹅产业发展“硬支撑”。森林覆盖率52.6%,水域、湿地面积623.8平方公里,工业污染极少,空气质量好,饲养场地广阔,是白鹅栖身养殖的理想之地。

  同时,舒兰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全省畜禽供应生产集散地之一、吉林地区最大的农业县,粮食年产量达120万吨以上,养殖饲料充足,具备生产优质鹅和鹅羽绒的条件。

  “为加快推进白鹅产业发展,全市成立白鹅产业链招商工作专班,先后赴浙江、江苏、辽宁、黑龙江等地开展‘走出去’招商活动;成立白鹅产业园建设工作专班,做好园区专项债项目的申报、规划、设计、建设及经营,并为入园企业提供资金、贷款等服务保障;成立白鹅养殖发展工作专班,负责白鹅养殖的政策实施和技术服务,走村入户宣传发动,推动白鹅养殖量迅猛增长。”说起舒兰市鹅产业王世刚侃侃而谈。

  为推动白鹅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舒兰市还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技术指导措施,《鼓励白鹅养殖“十条”扶持政策》等文件为养殖户提供资金补贴、贴息贷款和养殖保险等支持。同时,聘请江苏农科院专家组建技术团队高频次举办技术培训、政策宣讲和现场观摩等活动,为养殖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降低了养殖户的养殖成本和风险,还提高了他们的养殖技术水平和信心。在政策和技术的双重驱动下,舒兰市白鹅养殖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在推动白鹅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舒兰市始终注重全产业链的构建和完善,通过加强孵化、加工、品牌等环节的衔接和配合,实现了从养殖到市场的无缝对接,为白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确保鹅苗供应的稳定性和质量,舒兰市在孵化环节上下了大力气。通过扶持本地孵化企业扩产扩能并引进外地孵化企业,满足了年出栏白鹅的鹅苗、种苗刚性需求。目前全市拥有多家规模化孵化企业年孵化能力超过千万只鹅苗,为白鹅养殖产业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在养殖模式上,舒兰市进行大胆的创新。通过推广智能化园区、牧光互补、林缘水缘等七种适宜养殖模式,实现了白鹅养殖的多元化发展。其中,“牧光一体”养殖模式尤为引人注目。借助80兆瓦村级光伏电站资源,舒兰市城投公司率先利用光伏用地示范引领白鹅养殖,实现了清洁能源与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

  在加工环节上,舒兰市进行积极的探索。通过引进美中鹅业等屠宰加工企业并建设白鹅产业园区,实现了从养殖到屠宰加工的一体化发展。这些企业采用先进的屠宰设备和加工工艺确保产品质量的安全卫生和稳定性。

  在品牌环节上,舒兰市更是下足了功夫。通过申报“舒兰白鹅绒”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成功打造了“舒兰白鹅”这一知名品牌。目前“舒兰白鹅”产品已远销江浙沪等南方地区并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和好评。

  在政策和市场的利好因素推动下,舒兰市白鹅养殖总量迅猛增长,养鹅农户效益剧增,一只鹅变成一群鹅,大鹅催生了鹅产业,催熟了鹅经济。

  截至今年7月中旬,白鹅养殖量达到516万只,其中,商品鹅330万只、种鹅33.6万只、散养鹅33万只、预定鹅雏119.4万只。现有龙头企业15家,其中,鹅绒制品企业1家、屠宰企业2家、孵化场4家、育繁推养殖园区22家。现有百万只白鹅养殖示范园区2个、十万只标准化养殖园区12个、万只以上标准化养殖园区235个。现有养殖场(户)635户,其中,千只以上养殖场(户)493户、散养户7990户。白鹅养殖大镇9个,养鹅专业村15个。

  走进法特镇,“鹅元素”在这里随处可见,浓厚的鹅产业氛围扑面而来,路灯上的白鹅造型别致,广场上的白鹅雕塑栩栩如生,无不彰显着这座“鹅镇”的独特魅力。

  作为舒兰市鹅产业发展的“排头兵”,法特镇依托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白鹅养殖产业,成为全市白鹅养殖的示范高地。成功打造了多个白鹅养殖示范基地,标准化鹅舍内,成千上万只白鹅曲项欢歌、振翅长鸣,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乡村振兴画卷。

  头台村是法特镇鹅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该镇鹅产业振兴的璀璨明珠。近年来,头台村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养殖基础,大力发展鹅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村庄干净整洁,花卉竞相开放,村民笑脸盈盈……7月16日,记者走进头台村,乡村振兴的诗意图景映入眼帘。

  头台村白鹅养殖示范基地内,一栋栋标准化鹅舍大棚整齐排列,现代化养殖设备一应俱全,鹅叫声此起彼伏,成群大白鹅追逐觅食,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活力景象,这里不仅是白鹅的乐园,更是养殖户增收致富的“金窝窝”。养殖户通过采用科学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实现了白鹅养殖的高产高效。

  鹅舍内一群又一群的名叫“三花”的白鹅,是养殖雁鹅杂交品种,这是一种大棚养殖的旱地鹅,有效解决了缺少水面无法养殖白鹅的问题。一只只承载着“小康梦”的白鹅神态悠闲,在大棚内散步。

  “全村采用‘党支部+合作社’集约管理模式,有效带动周边农户参与白鹅养殖。通过统一购雏、购药、饲料、服务、管理和销售,散养户实现了抱团取暖,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实现了效益最大化。”头台村党支部书记张凤杰介绍。

  张凤杰作为村里第一个规模养鹅户,2022年养殖3000只,第一年养鹅成活2480只,效益非常好,纯收入达到12万元。

  自己富裕的同时,她不忘乡亲,为了捋好产业链,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张凤杰入户走访,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

  2022年,头台村以4栋日光温室大棚入股,养殖白鹅7500只,实现集体经济增收2万元;2023年,村集体仅白鹅养殖一项就增收10万余元;今年,村里又扩建10栋日光温室大棚,目前白鹅达到10万只,每只鹅纯收入10元以上;有40多户村民参与养鹅,依托鹅产业,带动当地村民就业50人左右。

  敢投入,有缘由。舒兰市制定了新的“鹅十条”政策,条条“真金白银”。创新建立鹅险模式。确定每只白鹅保费为2元,其中,养殖户只需缴纳0.6元,剩余1.4元由政府和保险公司补贴。累计为637户参保659.7万元,支付保费1260.6万元;强化保底收购。与屠宰企业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如市场行情低迷,将以保底价回收,保底价从去年的每斤8元涨到每斤9元收购。

  “养鹅效益还是挺好的。照着要求做,一年能养3茬到4茬,75天出栏,一只肉鹅8斤半,市场上不低于9元,一只毛收入76元左右,小鹅雏每只9元,饲料成本40元左右,一只鹅利润近20元。还有120天出栏效益也不错。”张凤杰算起养鹅经济账,她说目前小鹅雏价格上涨了,但一只鹅收益还是能达到10元以上。

  为做大做强“鹅经济”,张凤杰积极组织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养鹅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真正让村民从原来不会养、不愿养到现在的自愿养、抢着养,全村拧成一股绳闯出“鹅名堂”。

  西良村是法特镇白鹅养殖的一个典型代表。在镇政府的支持下,西良村依托旱地资源,大力发展旱地白鹅养殖。通过建设标准化养殖园区、引进优质鹅种、推广科学养殖技术等一系列举措,西良村的白鹅养殖产业迅速崛起。

  舒兰市统筹使用乡村振兴资金1666万元,在西良村建设85栋标准化棚舍的养殖园区,可实现产值8500万元以上。目前,已承租给舒兰市糠岛白鹅养殖公司,年出栏白鹅80万只。

  西良村党支部书记高迪介绍:“我们村在镇政府的引导下,积极发展白鹅养殖产业。今年春季已出栏白鹅8500只,每只白鹅最低纯利润20多元。预计全年养殖量可达数万只,为村集体和农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法特镇杨林村旺财养殖场,负责人岳国华说:“养鹅产业效益特别好,村民非常认可,争先恐后发展养鹅。”

  “2023年,全镇累计养殖白鹅106万羽,实现新增畜牧养殖产值近亿元。9个行政村实现白鹅养殖全覆盖,今年计划养殖白鹅150万羽,重点打造头台村、王大村、杨公村3个‘鹅村’,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持续带动村民增收。全镇将按照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的发展方向,建设集饲料加工、白鹅繁育、养殖、屠宰、深加工鹅食品为一体的白鹅产业链条化基地,打造法特白鹅品牌,走出一条白鹅养殖的特色振兴之路。”法特镇党委书记于国辉介绍。

  位于法特镇的吉林市白翎羽绒制品有限公司是“鹅城”舒兰的头部企业,是舒兰本土品牌,经过30年打拼发展,已成为东北三省规模最大的羽绒龙头企业,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之一,在羽绒技术上拥有500多项专利,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众多服装、家具、户外品牌的供货商,产品远销日本、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及国内十余个省(区、市)。

  7月16日,走进公司的生产车间,多条生产线正在繁忙运转,分毛机像多个“N”字形组合在一起,透过玻璃看去,漫天鹅绒飞过一道道“关卡”,飘到最尾端的鹅绒,轻盈得仿佛海中的浮游生物,反射出细密的光芒。

  “公司主要以生产羽绒为主,年产高品质白鹅绒300吨左右。”公司董事长张玉宝介绍。为了直观地展示白翎羽绒出众的蓬松度,张玉宝随机抓起一团鹅绒,手心朝上轻轻松开手掌,成团羽绒像烤熟的爆米花一般“炸”开。“别看这么小的‘一把’,得有200多克,能做一件轻薄羽绒服。目前这种羽绒一公斤1400元。”张玉宝笑着说。

  舒兰市地处北纬43度黄金产绒带,业内认为,北纬43度至44度是白鹅生长的“黄金纬度带”,波兰、加拿大等高品质鹅绒产地均处于该纬度。地处长白山腹地的舒兰正处于这一地理区间,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而“北纬43度”,是张玉宝介绍羽绒时口中的热词。“这个纬度成长的鹅,经历193天漫长的冬季和70℃的相对温差,造就了独一无二的羽绒品质,绒朵大、羽梗小、弹性足、保暖强、蓬松度高。”张玉宝自豪地说起舒兰鹅绒。

  与白翎羽绒对舒兰的选择相同,许多企业也认为舒兰是白鹅养殖的“福地”:生态环境优越,饲养场地广阔,草料新鲜旺盛,不仅拥有生产优质鹅和鹅羽绒的条件,更具备低成本发展养鹅业的生产优势和规模优势。

  时至今日,以舒兰白鹅羽绒为原料的“施羽”“白翎”“梦洁”等商标已被国际认可,“舒兰白鹅”地理标识在江浙沪等南方地区得到高度认同。

  走进吉林美中鹅业有限公司屠宰场,现代化屠宰分割加工生产线上,一批批宰杀分离好的鹅肉经过层层检疫,发往全国各地。

  “企业目前日屠宰量1.5万只,已签订屠宰合同180万只,预计年屠宰300万只,年营业收入2.3亿元。”美中鹅业负责人丁美中说。

  舒兰市打破了单纯研究扩大养殖的传统思路,对白鹅养殖生产加工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规划,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外地加工企业,投资开发舒兰白鹅系列产品。

  在创新开发鹅肉火锅、鹅休闲食品、鹅肝酱、鹅肉酱等系列食品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羽绒制品深加工和新市场。对白翎羽绒进行品牌提升,打出舒兰白鹅羽绒品牌,促进羽绒加工和羽绒制品的快速发展,实现对白鹅“吃干榨尽”,增加鹅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

  百万白鹅缀绿野,曲颈高歌绕乡村。在舒兰市白鹅产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中,全产业链融合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从孵化到养殖、从屠宰到深加工、从品牌建设到市场拓展,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协同作战。

  舒兰市将鹅产业一张蓝图绘到底,正以笃行推进的姿态,振翅腾飞,引吭高歌,书写着鹅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三农”科技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国家医保局:医疗救助对困难群众参保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分类资助,2023年对低保对象平均资助超过200元

  农视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媒体平台,三农信息及时传达,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