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丁占明:“教书匠”成了养殖“技术员”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8/26 17:08:05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这几年,村里家家户户都能把牛养好了,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村里也有钱了,广场修得越来越漂亮了,多亏了丁书记。”这个被村里人常挂在嘴边的丁书记就是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极乐乡上和衷村的驻村丁占明。2017年,在大通县极乐乡中心学校任教的他经学校选派,下沉到脱贫攻坚一线,当起了驻村。 “书记,我们家炒了洋芋吃一口走。”“书记,到我家里坐一会儿去。”走在田间地头,丁占明总能听到这样热情的邀约。回忆起刚来村里的时候,却不是这样的场景。“2017年,我刚到村里的时候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村里的群众不认识,工作不熟悉,自己心里也打鼓,当时又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期,生怕给全乡拖后腿,但是我坚信人心换人心,基层工作嘛,就要和乡亲们打好交道,给他们办好实事,让他们真正能看到改变。”丁占明腼腆地笑着对记者说。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尽快进入工作角色,成为一名合格的驻村干部,他每天坚持走村串巷、入户走访,快速熟悉村容村貌,了解村情民意,有的时候走访的群众不在家,他就等到晚上群众外出归来再登门拜访,把了解到的情况详细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回到村委会细致分类、梳理归档。做完这些工作,往往都夜深人静了,也到了他给自己“充电补钙”的时间,深研相关政策文件,琢磨工作技巧,一步一步形成了“村干部领着干、党员和村民代表带头干、群众跟着一起干”的工作局面。 夏天的一顶草帽、冬天的一双手套是6年来一直陪着他的好伙伴,寒来暑往,他用双脚丈量着上和衷村的每一寸土地,温暖着每一个村民。哪些是特殊困难户、哪家是种养大户、村里的产业和资源有哪些,他都了如指掌。 “今年买牛犊的钱又有着落了!丁书记帮忙办的扶贫贷款又帮了我一次大忙。”村民雍成德激动地说。几年前他和妻子先后患病,昂贵的医药费让他本不富裕的家雪上加霜。丁占明在走访入户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组织召开村民大会,投票表决,很快雍成德便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时,在丁占明的帮助下成功成为“530”金融扶贫贷款的受益人。有了钱,买牛犊、购饲料,向往幸福生活的雍成德便迅速行动起来,但由于养牛经验不足,养殖的第一年母牛受胎率几乎为零。看着心急如焚的雍成德,了解到村里养殖户普遍存在这种情况,丁占明便踏上了学习养殖之路。主动向周边村镇的养殖大户请教学习,通过网上视频和养殖书籍自学钻研,也时常驾驶着自己的车到县城向经验丰富的兽医取经,他知道牛是养殖户的“命根子”,坚持自己学会了、实践了再召开经验分享大会与全村的养殖户一起研讨,有时候遇到自己实在不懂的问题,他会第一时间联系农业部门技术员,邀请他们给大家做培训。靠着一年来“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与坚持,第二年上和衷村的母牛受胎率达到95%以上,村里大多数人也成了养牛大户、养殖高手。 6年来,丁占明和村民们想法子、找路子,一起为解决脱贫致富路上的难题开方子,他用一件件小事、一个个行动让村民们逐渐认可和信任他,从心底为他竖起大拇指。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立足于上和衷村年轻劳动力多半外出务工的实际,丁占明每天都在思考:劳动力怎么组织、产业如何发展、群众如何增收…… 一手上“光伏”,一手抓养殖,丁占明带领群众闯出了致富新路子。上和衷村集体经济薄弱,年收入一直没有破零,丁占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利用闲暇时间多方走访调研,充分利用60万元扶持资金,结合上和衷村实际,提出投资光伏发电项目,以村集体入股光伏发电项目。自2018年投资后,首年分红3万元,现在每年稳定进账20余万元,实现了村级收入倍增。 破零的问题解决了,但是带着群众增收不能停。丁占明四处走访取经,摸底数、理思路,积极找寻合适的产业发展之路,他通过考察调研,根据村里养牛户众多的特点,与村“两委”共同研判适合村情的产业发展方向。2021年,他们终于锚定了方向,打造了以“党支部+农户”模式运作的牦牛、黄牛养殖合作社,让养殖不仅富了乡亲们,也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未来也能借助“党建+”不断完善产业链,形成产销甚至加工一体的完整产业。有了思路,丁占明就和村“两委”一起忙碌起来,找资金、拉项目,在县农业农村局的项目扶持下,上和衷村牦牛、黄牛养殖合作社终于成立了,干净宽敞的牛棚、先进的养殖技术、无害化粪便处理、市场化承包经营……属于上和衷村的绿色养殖产业链逐步形成。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