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以良种化养殖模式创新推进珍珠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9/28 6:47:11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自2005年起,浙江省全面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并在全国率先实现每个乡镇均配备至少一名科技特派员。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张根芳教授作为金华市第一批科技特派员,开始了长达17年的助力珍珠产业转型升级之路。他开创“池塘蚌鱼生态养殖新模式”,建立农民养殖合作社和示范基地,开展技术服务和指导,推广珍珠池塘生态养殖技术,攻破珍珠颜色定向培育技术难题,推动珍珠养殖转型升级,保障产业健康发展。他利用科技服务“三农”的事迹在国家、省、市各级媒体得到专题报道,连续多次被评为省级和市级优秀科技特派员,2021年被评为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

  中国珍珠产量占世界产量的95%,浙江珍珠产量占全国珍珠产量的80%,金华珍珠蚌苗占全国生产量的90%以上,临市诸暨有珍珠深加工企业700多家,是全国乃至国际重要的珍珠产品集散地,被誉为“华东国际珠宝城”和“义乌国际商贸城”。在中国珍珠产业链中,浙江珍珠已经形成了“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产业格局。

  珍珠是一种国际性商品,曾经是我国换取外汇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具有潜力主导国际市场的重要商品。但是,产量占世界95%的中国珍珠,贸易额只占国际的15%左右。究其原因,中国生产的珍珠绝大多数是低端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只能论斤卖,而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高端珍珠却可以论颗卖。产量高质量差,高产低值现象十分明显。而中国珍珠产业之所以落后,根源之一就是当家品种三角帆蚌育种上存在不足。想要提升珍珠质量,就必须实现珍珠产业良种化,并且改变粗放养殖模式。

  2010年以前,浙江珍珠养殖产业还未有任何一家良种场。珍珠养殖户和蚌苗繁育场均缺乏品种选育意识,大多自繁自养,多代留种。长期的自繁自养导致近亲繁殖,种质衰退,珍珠蚌抗病能力和珍珠品质不断下降。由于淡水珍珠色系多色差大,为了制作高品质的项链,生产商主要采用化学漂白和人工分拣使珍珠颜色、大小更统一。人工分拣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且分拣结果存在颜色误差;化学漂白处理成本比人工分拣低,经过化学腐蚀的珍珠项链尽管色泽动人,但漂白染色处理后的珍珠更容易老化和褪色,严重影响珍珠品质。

  2005年,张根芳教授作为金华市第一批科技特派员,进驻兰溪市游埠镇,带领24个农民养殖户组建了“兰溪市清溪湾水产专业合作社”。通过技术培训、现场辅导,并与养殖户反复试验,用“赶、围、拖”结合的方法解决了珍珠蚌池塘混养鲢鱼、鳙鱼等中上层鱼类的捕捞难题;用“沉网、诱食、驯化”结合的方法解决了珍珠蚌池塘混养青鱼、草鱼、鲫鱼、鲤鱼等中下层鱼类的捕捞难题。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解决了鱼类品种搭配、放养密度、投饵管理、病害防治等“蚌鱼混养”一系列技术难题,逐步形成了一套“投饵养鱼、鱼粪肥水、微藻育蚌”的“池塘蚌鱼生态养殖新模式”,并以合作社为载体和窗口,开展蚌鱼生态试验和推广,不断向周边辐射。2017年,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金华综合试验站将兰溪市作为池塘蚌鱼生态养殖示范试验区基地,目的在于进一步优化珍珠蚌生态养殖模式,提升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2021年底,兰溪市池塘蚌鱼混养面积达6万多亩,成为全国池塘蚌鱼混养面积最大的县级市。

  为了提高珍珠蚌良种化水平,促进淡水珍珠产业可持续发展,2008年开始,张根芳教授带领团队采用现代育种技术和传统选育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三角帆蚌遗传育种研究。通过不断摸索总结,在群体选育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制片蚌的颜色性状,到2013年逐步形成了以珍珠层颜色性状为特征的制片蚌“紫红、紫罗兰、银白和金色”等四大品系和以形态性状为特征的育珠蚌“鹰蚌”品系,从而实现大规模生产单一颜色珍珠。2013年在武义县王宅镇、大田乡等地建立保种扩繁基地大规模生产,并向全省推广,提升浙江珍珠乃至中国珍珠产品品质、档次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目前武义县珍珠蚌苗产业集中,实现规模化生产,供应全国85%以上的珍珠蚌苗,良种化率达到75%以上。用武义县繁育的蚌苗,浙江人在全国养殖珍珠,最后珍珠产品集中到诸暨,逐步形成了“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珍珠产业格局。

  2021年暖冬和2022年初春的反复低温,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得2022年的蚌苗生产问题连连,寄主鱼、稚蚌病发率及发生频率都明显增高。张根芳教授团队先后察看了韶华、平泰、子连等多个蚌苗繁育基地,现场检查稚蚌生长和死亡情况,对寄主鱼的高死亡率、1-2mm稚蚌生长和死亡情况进行了现场调查和原因分析,发现这与3月下旬以来剧烈频繁降温导致的反复低温刺激密切相关。初步估计,蚌苗生长速度比往年同期滞后5天左右,产量较去年减产30-40%。针对上述问题,为稳定苗种生产,张根芳教授团队指导养殖户开展了切实有效的生产自救。一是加大育苗场的水质监测,尤其是温度、矿物质和氨氮等指标的实时监控;二是建立及时反馈机制,对个别蚌苗繁育基地出现种苗爆发性和集中性死亡的情况,及时沟通和采样分析,防止病情延误和扩大化;三是针对温棚保温情况、水体矿物质动态、饵料藻密度,以及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成分含量,分别采取必要调控,降低因寄主鱼和稚蚌病高死亡率导致蚌苗繁育基地出现生产风险;四是对一些死亡率特别高的育苗场,提供健康黄颡鱼,采取补寄苗措施,稳定出苗产量。团队指导蚌苗繁育和开展生产自救等相关工作受到央视农业农村频道专题报道。

  张根芳教授团队通过十年努力,建设了国家级三角帆蚌良种场和良种扩繁基地,构建三角帆蚌种质资源库,制定良种后备亲本选择等相关标准和操作规程共5项;培育三角帆蚌“浙白1号”新品种和“紫罗兰、紫红、金色”以及“鹰蚌”三角帆蚌新品系;2017年以来通过武义珍珠蚌苗繁育示范县,将珍珠蚌良种推广到浙江、湖南、江西、湖北、江苏、安徽、广东、海南等省份;2012年起构建浙江省珍珠蚌良种“育、繁、推”一体化体系,推广示范面积超过20万亩,为武义县珍珠育苗户增加销售收入1350万元,全省珍珠行业新增效益3000多万元;通过定向培育特定颜色珍珠,减少深浅不一的杂色珍珠,改变长期依靠人工分拣、漂白和染色的珍珠加工业状况,既节约大量劳动力,降低珍珠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淡水无核珍珠的质量,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淡水珍珠产业升级,对提升我国淡水珍珠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有重大意义。

  张根芳教授长期深入基层,服务珍珠产业第一线,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重要养殖贝类种质创制与规模化制种”项目的子课题淡水珍珠相关研究工作,成功培育出国审水产新品种三角帆蚌“浙白1号”(品种登记号:GS-01-008-2020),该品种在2020年成为全国水产原良种委员会审定的水产新品种。他还发挥科技特派员优势,组建了“兰溪市清水湾水产专业合作社”“金华市鱼蚌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利用自己精湛的技术技能主动服务“三农”,为农民致富插上科技翅膀,每年在金华市开发区、武义县、兰溪市等地为当地农民举办技术培训,累计培训3000多人次,服务面积超过80万亩,将珍珠育种育苗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介绍给广大养殖企业和养殖户,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在张根芳教授团队的指导下,武义县韶华蚌苗繁育基地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于2019年11月顺利通过浙江省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考核验收,2022年被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授予渔业共富主体荣誉称号。兰溪市卧龙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于2019年11月顺利通过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的复评考核;到2020年底,兰溪市内的国家级、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已达10余家。

  张根芳教授自2014年起担任金华市珍珠行业协会会长,2017年被选为中国贝类学会理事并担任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金华综合试验站站长,2020年当选中国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珍珠分会副会长,连续多次被评为省级和市级优秀科技特派员,2021年被评为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相关成果获得多项国内发明专利和日本、澳洲国际专利,“珍珠色彩定向培育及彩色珍珠研发”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金华市科技一等奖及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张根芳教授服务“三农”的事迹在省市各级媒体得到专题报道,如2009年1月10日中央电视台“聚焦三农”栏目专门对张根芳教授团队研发的“池塘蚌鱼生态养殖新模式”进行报道,该模式后被农业部科教司采用,编绘成“农业轻简化实用技术挂图”(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统一书号:16109-5386)在全国珍珠养殖区域推广使用。

  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珍珠高产低值的状况,必须从珍珠产业的良种化开始,彻底扭转“施肥养蚌”的粗放模式。多年来,张根芳教授团队依托浙江省珍珠产业发展的区域优势,建立以国家级三角帆蚌良种场为主体的核心示范区,在原有的珍珠层颜色选育基础上,采用选择育种技术开展以珍珠层颜色为目标性状的供片蚌专门化选育,进一步提升了制片蚌的颜色性状,扩充了群体数量,形成了以珍珠层颜色性状为特征的三角帆蚌“浙白1号”新品种和“紫红、紫罗兰和金色”制片蚌品系,为紫红、紫罗兰、白色、金色淡水珍珠的定向培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张根芳教授团队始终坚持以蚌苗繁育示范建设和珍珠蚌池塘生态养殖示范建设为抓手,通过示范点、合作社等载体,以点带面,普及良种化知识,将现场观摩和集中培训相结合,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团队以武义县王宅镇韶华蚌苗繁育基地为示范点,先后开展三角帆蚌新品种扩繁、蚌苗温控早繁技术和育苗智能化、利用蚌苗繁育设施空闲季节养殖罗氏沼虾试验等一系列技术示范项目并获得阶段性成果,对全县育苗产业的转型升级起到明显带动作用。2019年,在环保政策趋严的情况下,珍珠蚌苗生产和销售保持高位,全县41个育苗场销往全国各地的春苗就达4.056亿只,实现产值1600万元左右。

  珍珠产业升级需要突破人工繁育几个重要环节的技术瓶颈,武义县在珍珠蚌育苗场逐步创建“制片蚌”和“育珠蚌”专门化的良种体系,实现现代化、精准化蚌苗生产,在池塘开展鱼虾和珍珠蚌混养并构建不同模式,实现河蚌净水、珍珠生态养殖。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对农户不断培训和现场指导。2012年以来,团队组织专题培训20多场,参训人员达3000余人次,培训内容涉及《蚌鱼生态养殖新模式和育苗新工艺》《“生态优先”形势下的珍珠养殖转型升级》《鱼蚌生态养殖模式及其创新》等十多个主题,对进一步提升珍珠蚌苗繁育技术,解决人工育苗占地面积大、劳动成本高、单位产量低、出苗量极其不稳定等系列问题,促进育苗示范县产业升级以及珍珠蚌池塘养殖示范县生态养殖,加快推进当地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具有重要作用。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