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蓝色粮仓推动中国“粮食安全”:海洋与淡水的双重发力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12/14 14:21:28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拥有超过14亿人口的庞大基数,粮食的安全与供应始终是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了解决这一关键问题,中国已经开始大力实施“大食物观”,即综合利用陆地与海洋资源,以确保每位国民都能享用到安全、营养的食物。最新数据显示,随着“蓝色粮仓”的供给能力持续增强,我国海洋水产品的产量同比增长超过4%。尤其是在福建省,大黄鱼养殖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福建省宁德市,这里被誉为“中国大黄鱼之乡”,每年都有数百吨的大黄鱼被捕捞上岸。作为国内大黄鱼养殖的重镇,福建通过整合海洋资源,打造了全链条的产业化体系,使得大黄鱼在市场上不断推陈出新。无论是传统的渔排养殖,还是新建的深远海养殖平台,渔民们都在不断探索和改进养殖方式。例如,在“定海湾1号”平台上,采用了机械装置和智能控制系统,可以自动翻转,有效去除底部的海草和沉积物。这种创新技术不仅改善了养殖环境,还提高了鱼群的生存质量,使得最终出产的大黄鱼肉质更加鲜美,口感更为细腻。 在大黄鱼养殖事业背后,科研团队的努力同样不可忽视。自1999年起,来自厦门集美大学的王志勇教授团队便开始致力于大黄鱼的选育研究,通过基因组信息建立了分子选育技术,培育出了多种优良新品系。经过一年半的精心养殖,优质大黄鱼便能达到成品规格投放市场,由此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海洋资源的利用并不是唯一路径。中国的贝类养殖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扇贝就是三大主要养殖贝类之一。为了解决长期以来依赖进口传统扇贝的问题,科研人员自2005年以来先后育成了8个本土扇贝新品种,并成功推广至1000余万亩。最新的栉孔扇贝新品种“蓬莱红3号”已经在南方诸如福建连江等地试养成功,这将极大丰富百姓的海鲜餐桌。山东荣成的育苗基地也在迅速扩建,满足南北方养殖户对优质苗种的需求。 除了海洋养殖之外,淡水资源的开发同样不容小觑。我国内陆适宜养殖的水面面积达到约1亿亩,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四大家鱼”已成为重要的经济鱼类。以江西瑞昌的长江四大家鱼原种场为例,这里是长江流域最大的基因库,技术人员正忙于对6100万尾鱼苗进行“体检”,以优化营养配比。此外,瑞昌新建的智慧渔业信息化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精细化管理每个池塘,为四大家鱼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 在草鱼品种的创新方面,首个新品种“沪苏1号”也已研发成功,经过测试,其1龄、2龄的体重均比传统草鱼提高了近20%。根据预测,到2025年,该新品种在全国的覆盖率将达到30%以上,预期草鱼的产量将增加33万吨,这无疑是对水产养殖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 综上所述,中国的粮食供给安全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转型。从海洋到内陆,从传统养殖到科技驱动的智能化管理,繁荣的水产品市场不仅有效保障了粮食供应,更为百姓的餐桌带来丰富的美味。可以预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大食物观”将使中国在未来的粮食安全道路上迈出更加稳健的步伐。通过海洋与淡水的双重发力,蓝色粮仓正托起亿万民众舌尖上的“小幸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