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常州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5)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9 10:01:02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高度。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在国家层面上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战略部署。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的重要路径,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重要抓手。农业部联合八部委出台《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和《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指引(2017-2020年)》为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

  农业是常州市的传统优势产业,2015年,常州市以大市为单位被农业部列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在经济新常态下,发展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的生态循环农业,是常州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方向,是推动常州市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路径,是建成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先行区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强富美高”新常州的必然要求。发展循环农业的核心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品质,从过去的数量增长为主转到质量、数量、生态、效益并重,由过去主要通过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过去从资源过度消耗转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逐渐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探索与推广农牧结合、农林结合、生态种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技术,构建点串成线、线织成网、网覆盖区域的以“主体小循环、片区中循环、区域大循环”为特征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三级循环体系,培育富有常州特色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和产业形态,将是未来常州市生态循环农业的重点建设内容。

  “十三五”和“十四五”时期是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黄金十年。根据国家和省《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实施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要求,结合常州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该规划与《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印发《“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常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常州市“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常州市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行动方案》相衔接,是指导全市未来十年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该规划的实施,将为常州市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战略指引,为常州市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先决条件,为常州市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打下扎实基础,为推进常州市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切实保障,为常州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迈向现代化保驾护航。

  森林与湿地系统是我市自然生态最重要的组成,绿化造林、生态林抚育、湿地建设与保护等工作更是农业系统的工作重点,已经单独编制了规划。在本规划中不再列出。粮油业、园艺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相关产业在发展生态循环的过程中,如果涉及,则作必要叙述。

  体现高起点和前瞻性、科学性和引领性,突出重点、特色和可操作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必须紧密依托常州市资源基础及社会经济条件,结合常州市现代农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坚持生态循环农业优先发展,坚持以农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农民增收为主线,体现科学性、战略性和以人为本的原则。

  把保护和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放在十分必要的突出位置,贯彻经济、生态、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把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杜绝“竭泽而渔”的短视行为。建设生态循环农业,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立足常州市资源禀赋,充分发挥常州市的比较优势,充分考虑现代农业的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地选择和培育常州市生态循环农业产业,确定其发展特色和重点方向。

  本规划时间跨度较长,从2016至2025年,必须坚持常州市整个区域内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循序渐进的原则。

  5. 《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2014年1月

  6. 《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指引(2017-2020年)》,2016年9月

  9. 《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建设“强富美高”新农村的意见》,2016年3月

  11.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全市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2016年8月

  1. 《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2015年5月

  8. 《江苏省常州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4-2025)》,2014年12月

  11. 《常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2015-2020)》,2016年7月

  13. 《常州市“十三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规划(2016-2020年)》,2015年9月

  常州市行政管辖全域范围,包括溧阳市、金坛区、武进区、新北区、天宁区和钟楼区,总面积4372平方公里。

  常州地处江苏省南部,沪宁线中段,属于长江三角洲沿海开放地区,总面积为4372km2。它位于北纬31°09′~32°04′、东经119°08′~120°12′之间,东濒太湖,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构成苏锡常都市圈,西与南京、镇江接壤,南与安徽省交界,北襟长江,是一座有着3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

  常州市现代交通综合体完备,沪宁、京沪、宁杭高速铁路以及沪宁、宁杭、常宁、沿江(常苏)、常澄、锡宜等高速公路形成城市对外通道;常溧高速公路、城市高架、金武快速公路形成市域间交通快线。常州港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年吞吐量超过三千万吨。4E级民航常州奔牛机场已开通直达全国20余个大中城市航线 常州市区

  2. 行政区划及人口结构常州市现辖溧阳一个县级市和金坛、武进、新北、天宁、钟楼五个行政区,共计25个街道,36个镇。截至2015年底,全市乡村人口224.3万人,乡村实业从业人员129.4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农业人员23.56万人。3. 农业农村经济状况201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71.8亿元、增加值155.9亿元,均比“十一五”末增长56%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12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缩小到1.96:1。

  常州基本地貌类型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境内低山丘陵和平原圩区兼有。西南部为天目山余脉,西部为茅山山脉,北部为宁镇山脉尾部,中部和东部为宽广的平原、圩区。境内地势西南略高、东北略低,平原水网地区高差2米左右。

  常州市地处中纬度,属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常州春末夏初多有梅雨发生。年平均气温15.4℃,年平均降水量1071.5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055.3毫米,年平均日照时间2047.5小时,无霜期长,年平均227.6天。

  常州市境内丘陵山区土壤主要有黄棕壤和黄红壤两类。长荡湖圩区的主要土种为黄泥土、乌泥土、乌栅土、白土,中东部平原圩区大部分为水稻土,土壤主要以沙土、黄泥土、白土、淤泥土为主,太湖湖西平原圩区土壤以湖积土壤为主,区域内土壤属白土。耕地土壤99.89%系水稻土类。

  常州市土地利用类型有耕地、园地、林地、住宅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以及其他土地。农用地占全市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分布范围广。耕地主要分布在金坛区与溧阳市的大部分地区以及中心城区外围;园地主要集中在滆湖与长荡湖之间、金坛区西部与溧阳市南部;林地大部分集中在金坛区与溧阳市的丘陵山区。

  城镇用地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金坛区与溧阳市的城区、以及全市的各镇镇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广泛分布于全市域;交通运输用地在市域内纵横交错;水利设施用地主要沿河湖分布。

  其他土地中,水域主要集中在长江、京杭大运河、太湖、长荡湖、滆湖等区域;自然保留地主要分布在金坛、溧阳的丘陵山区。

  常州农耕发达,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全市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生产类型多样,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经济林果业兼备。其中,溧阳市被中国茶叶协会授予“中国名茶之乡”称号,天目湖白茶获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称号,武进区被中国花木协会授予“中国花卉之都”称号,武进区嘉泽镇获授“中国花木之乡”称号。2015年末全市耕地面积225.01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14.45万亩,产量73.6万吨,小麦播种面积85. 31万亩,产量30.4万吨;出栏家禽4564.4万羽,生猪83.7万头,年末存栏生猪46.87万头,家禽1180.7万羽,全市拥有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238家,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2%;全市茶叶面积11.66万亩,水果18.39万亩,水果产量12.89万吨;全市水产养殖面积55.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7.79万吨。

  常州环境质量基本良好,符合全面小康社会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考核指标。2015年,常州市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58微克/立方米。对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氧化硫(SO2)、臭氧(O3)和一氧化碳(CO)3项指标达标。声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状态,区域环境噪声能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二类标准。

  常州市水环境质量总体上呈改善趋势,但部分河段水污染仍比较严重,水环境污染类型仍属综合型有机污染。

  常州市饮用水主要取自长江,溧阳饮用水主要取自沙河水库和大溪水库。全市四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均保持良好,常州段水源地水质保持良好,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标准。

  常州市主要河流为长江、京杭运河及相关支流,监测表明水质较上年有所改善。2015年,全市38条河流73个监测断面中,30个断面符合及以上水体要求,占41.1%,较上年提高6.9个百分点;36个断面符合Ⅳ类水体要求,占49.3%,较上年降低1.4个百分点;6个断面符合Ⅴ类水体要求,占8.2%,较上年降低6.9个百分点;受上游来水影响,1个(交界)断面劣于Ⅴ类水体要求,占1.4%,较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符合相应水域功能区划要求的共有48个断面,占65.8%,较上年上升8.3个百分点。

  主要湖库滆湖和长荡湖均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沙河水库和大溪水库均处于中营养状态。与上年相比,各湖库综合营养状态等级均未发生变化。

  全年废水排放量4.15亿吨,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年排放总量3.46万吨,氨氮排放总量0.53万吨。其中工业源废水排放量1.3亿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0.75万吨,氨氮排放量0.04万吨;生活源废水排放量2.85亿吨,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为1.26万吨、0.35万吨;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为1.45万吨和0.14万吨。

  农业废弃物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粪便、农业投入品及包装田间废弃物。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侧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采取“1+X”模式来实现,即秸秆机械化还田与离田秸秆的多种形式利用,离田秸秆的多种形式利用以扶持秸秆收贮体系建设和秸秆加工利用为重点,辅以引导农民参与秸秆编织利用。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主要通过畜禽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治污设施、种养结合农田消纳、“三沼”综合利用提升、区域性畜禽养殖粪污收集利用体系建设、有机肥生产和畜禽养殖分区管理相结合形式来实现;农业投入品农田废弃物回收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主要通过开展农业投入品及包装田间废弃物(废弃农膜,种子、农药、化肥等包装物)收集、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试点来探索建立长效机制,逐步 推广并提高田间废弃物回收处理率。以实施国家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区试点项目和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项目,探索建立区域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长效机制。

  2015年,全年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达225万亩,农作物秸秆总产量110.77万吨。农作物秸秆主要集中分布在溧阳市及金坛、武进、新北三区,天宁、钟楼农作物种植面积较少。其中,溧阳市秸秆产生总量为57.46万吨,占总量的51.87%;金坛区秸秆产生总量为26.66万吨,占总量的24.07%;武进区秸秆产生总量为14.9万吨,占总量的13.44%;新北区秸秆产生总量为11.75万吨,占总量的10.60%。

  秸秆利用模式已形成“1+X”(1:机械化还田;X:肥料化、能源化、基料化、饲料化、工业化多形式利用)。其中,秸秆肥料化占70.83%(其中机械还田秸秆58.08万吨,利用率52.36%);秸秆能源化占15.80%;秸秆基料化占5.90%;秸秆饲料化占0.49%;秸秆工业化占2.00%。全市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

  秸秆收储利用体系逐步完善,全市培育各类秸秆利用主体187家(其中以秸秆为原料进行加工利用的市场主体39家),建成各类收贮场点100多处(其中钢架大棚设施的规范化村级堆放点41个),初步形成了“自然村有堆放点,乡镇有收储中心和利用企业,市(区)有规模化利用龙头企业”的秸秆收储利用格局,秸秆综合利用逐步从“去路难”转变为“去向多”。秸秆资源状况如表3-1所示:

  (数据来源:《常州市“十三五”秸秆综合利用规划(2016-2020年)》)(二)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情况常州市按照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的要求,基本形成了以沼气工程、有机肥生产、发酵床生态养殖、种养结合、畜禽粪污处理中心为主要抓手的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格局。自2013年以来,全市畜禽养殖分区管理逐步严格,组织实施畜禽养殖场综合治理工程23项;到2014年,累计创建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92个、畜禽良种化示范场30个、动物防疫达标示范场60个、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示范场26个、畜牧新型合作经营模式示范场4个、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42个;2015年,常州市按照“生产规模化、畜禽良种化、防疫规范化、粪污无害化、产品优质化”的总体要求,全力推进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创建和农业部畜禽标准化场创建活动,累计创建农业部畜禽标准化示范场6家,省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89家,全市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5%。“十二五”期间,全市实施畜禽养殖场综合治理工程100多项,新建沼气工程78处,其中武进区建成运行的礼嘉畜禽粪污处理中心,在全省首创了政府购买服务的区域性畜禽养殖粪污统一收集处理体系模式;天宁区的江苏科力农业资源科技有限公司、金坛区的常州市宏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有机肥生产企业每年可利用30多万吨畜禽粪污。2016年,依据各辖市区政府出台的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文件,全市禁养区应关停畜禽养殖场户1655家,目前关停已超过97%以上。(三)化肥、农药减量化以及水产养殖减排相关措施2015年全市推广补贴性商品有机肥5.43万吨,实施绿肥种植补贴面积7.85万亩,推广大田作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40万亩次,技术覆盖率超过90%;2015年全市施用化肥(折纯)67338吨,化学农药3152吨;全市累计建设池塘循环水工程10.68万亩,占全市百亩以上池塘养殖面积的79.7%。

  常州市积极推广农业产业协作、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生产模式,畜禽养殖与水稻、蔬菜、茶果、苗木种植紧密结合,形成了“畜禽养殖-粪便-有机肥-农产品”的综合利用体系,初步解决了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和多元化高效利用,水稻、蔬菜、茶果、苗木质量效益和土壤肥力同步提升,建设了一批可持续的农业生产与生态大循环典型。但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也存在制约和瓶颈,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更依赖于设施装备和处理技术的提升以及农田配套,而设施装备和深度处理,意味着大量的资金投入,尤其像处理工业污染一样处理畜禽养殖废弃物,既是资源浪费,又降低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田配套涉及生产关系的调整、基本农田政策以及如何配套的问题。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现代农业、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着力点,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品质,通过农牧结合、农旅联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路径合理配置农业资源要素,加强绿色优质安全和特色农产品的供应,着力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成为常州市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行,倒逼了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新动能、新业态、新技术层出不穷,也为常州市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生态文明建设是“十三五”期间国家重点的决策部署。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指示精神,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作为一件大事来抓。2015年5月,农业部印发了《农业部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农科教发﹝2015﹞1号),强调到2020年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工作目标;在江苏省委省政府2016年下发的“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方案中,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为主的农业面源防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认真贯彻落实常州市委市政府印发的《2016年全市生态文明在行动工作方案》(常发〔2016〕6号)、江苏省农委《关于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苏农环〔2016〕5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全市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常农发〔2016〕123号)等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常州市围绕“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森林城市、加快建设生态循环型农业的目标,把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作为发展现代农业、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常州市农委先后组织编制《常州市“十三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规划(2016-2020年)》、《常州市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行动方案》、《常州市畜牧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常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等规划,不断强化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理念,致力于建立农业生态文明长效机制。根据《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指引》、国家发改委、农业部下发的《国家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项目》、江苏省农委下发的《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县申报指南》等,也为常州市生态循环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项目和资金支撑的机会。

  常州市农业产业基础优势明显,全市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常州市在政策引导和项目建设等方面的积累为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在畜禽粪便治理方面,主要依托太湖水治理专项和清洁能源专项,实施建设规模畜禽养殖场雨污分流、固液分离、沼气发酵等工程,初步实现“三分离一净化”综合治理(干湿分离、雨污分流、固液分离、废水净化)。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着重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以及肥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利用等项目,培育发展了科力肥料(肥料化利用)、银湖食用菌(基料化利用)、方圆再生能源(能源化利用)等一批秸秆集约化、专业化利用企业。在水产养殖方面,依据水域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对百亩以上连片池塘进行升级改造,划分池塘功能、构建配套人工湿地,养殖尾水经过系统内净化处理后循环使用,实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或零排放。

  常州农业产业化经营彰显活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迅速,许多优秀的企业已将生态循环的先进理念贯彻到生产实践当中,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常州市做好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发展工作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如江苏科力农业资源科技有限公司、常州市宏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永康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乾丰养殖有限公司等先后建立起畜牧生态养殖标准化示范基地,通过集中处理养殖场粪便着重解决了畜禽粪便污染问题,生产的高科技生物有机肥具有腐熟完全、肥效高、安全性好的特点,为建立“畜禽养殖-粪便-有机肥-农产品”的绿色产业链条提供了条件。长荡湖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埭头黄家荡特种水产养殖场、金泉生态科技园、诺亚方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特种水产养殖场利用可视化、智能化、标准化循环水系统实现了健康养殖,解决了水产养殖污染问题。常州笙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临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圣王果蔬有限公司等创建了标准化生产基地,采用生物防治技术不断打造绿色产品。常州方圆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合平秸秆利用合作社等秸秆利用主体通过对收储秸秆的燃料化和工业化加工,实现了对秸秆资源的二次利用,避免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银湖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三新农业、菌皇菇业等利用以农作物秸秆等农产品废弃物加工制成的菌菇包种殖菌菇,将废弃的菌包粉碎后进行简单加工后变成有机肥料,实现了废弃物的多元化利用。这些企业或合作社已经在局域尺度上实现了生态小循环,也将带动农业产业在区域尺度上实现大循环。

  常州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紧缺。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建设用地总规模逐年增加,耕地资源紧张,资源开发利用强度过大、弦绷得越来越紧,生态环境质量不高、环境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另外常州生物多样性弱化、植被覆盖质量不高、土地利用强度大,生产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仍较突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常州地表水环境污染相对严重,水体自净能力明显下降,水环境容量较小,这些都是制约常州生态循环农业快速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虽然近年来全市化学农药用量有所下降,但是,由于过去追求农作物产量以及受技术水平的限制,一年多熟多茬的种植方式影响,目前化肥和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用量基数仍较大。据统计,2015年全市化肥施用量(折纯量)为67338吨,其中氮肥40077吨,复合肥22633吨,磷肥,钾肥分别为3009吨和1619吨,全市农药使用量3152吨。按其耕地面积 149.94千公顷,全市化肥的施用量平均为449kg·hm-2,远超过发达国家设置的225 kg·hm-2的上限(基本一年一熟),也远高于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 年设定的生态县建设化肥使用强度小于250 kg·hm-2的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的通知)。畜禽粪便和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质量不高,亟待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弃物处理资源化。

  由于小规模种植和分散养殖,全市范围内缺失成熟的农业废弃物收贮运体系,致使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等均存在收集成本高、运输难度大、处置困难等问题。如在秸秆收储工作中,由于田头抢收时间紧、人工清运劳动强度大、密度轻和占用空间等原因,收运成本较高,收运工作“最初一公里”的难题,在市场化运作方面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尽管政府采取了鼓励农民收运的奖励措施,但政策覆盖面有限,奖励政策并未实现长效机制,这也制约了农民和生产企业的积极性。而且,由于支付手段过于单一,而目前从事生产的农民趋向于老龄化,对现代信息手段掌握有限,加重了“最初一公里”的工作难度。此外,由于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龙头公司和骨干公司数量有限,难以形成大的产业发展格局,这也制约了农业废弃物处理成本的降低。农业废弃物二次使用的成本也成为最终能否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关键问题之一。

  站在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原理角度进行分析,传统农业是典型的案例,但由于生产效率低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生产技术进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逐步淘汰。

  在当前农业商品生产的过程中,虽然同样需要良好生态环境为前提,在投入要素分配上,除了满足生产对象的需求外,也必须考虑在维护环境上的要素投入。实践表明,大部分的农业生产在生产农产品的同时,对自然生态环境改善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在部分农业产业、部分生产主体由于片面追求产量与效益,在开展农业生产过程中也对外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在当前环境压力下将进一步显化与放大。融合农业各产业,将生态循环“三R”法则落到实处,并且通过农业发展改善和修复农村环境,就必须依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但是,农业受资源环境和市场的双重约束,面对频繁的自然灾害、市场波动和动植物疫病多重风险,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资源成本、农业环保成本和质量安全管控成本均较高,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积极性易受到影响。

  再者,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在农产品上市、收购和加工旺季时,短期内流动资金需求量很大,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感到资金压力较大,而农业生产周期长、收益相对较低,银行对农业贷款积极性不高;同时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缺乏银行认可的有效资产抵押物。土地流转成本居高不下,农业企业和家庭农场流转土地、扩大经营规模的成本上升,缺乏资金支持,让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难度加大。此外,农业保险受保难、赔损难认定的问题也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出了巨大挑战。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以城乡一体化统揽全局,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契机,坚持生态优先、循环发展的基本原则,加快发展多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培育农业循环经济产业,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提高土壤环境承载力,全面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弃物处理资源化,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常州做出新贡献。

  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征程中,以“一控两减三基本”为实施准则,不断推进常州市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信息化、绿色化发展,建立适应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政策支撑体系和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不断发展,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培育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典型模式,力争将常州市建设成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示范区。

  到2020年,建立起适应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政策支撑体系,基本构建起循环型农业产业体系,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初步成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提升。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结构更加优化,循环农业产业布局基本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农业资源保护水平与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农业、林业和农林、农经复合型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示范工程和示范企业,总结凝练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典型模式,把常州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到2025年,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基本成熟,产业结构和空间分布基本合理,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基本建立,生态循环农业政策保障体系和机制基本健全,全面形成供给保障有力、资源利用高效、产地环境良好、生态系统稳定、农民生活富裕、田园风光优美的“三农”发展新格局,在全省率先完成城乡一体化进程。

  在农业现代化水平、产业绿色发展、生产清洁可控和资源高效利用四个方面选取22个农业相关指标,构成常州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指标体系(详见表4-1)。以2015年为基准年,结合常州市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和预期,设立规划近期(到2020年)和远期目标值(到2025年)。

  近年来,常州市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农业保供给、保收入、保安全、保生态的压力越来越大,在资源和环境两道“紧箍咒”越绷越紧,农业发展已经到了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合理利用资源、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更加注重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意义重大、势在必行。据此,规划期常州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功能定位主要是:

  构建立体生态种植与养殖模式,利用间作、套作、轮作等方式,组成作物间的时空结构,趋利避害减灾;利用物种的多样性对有害生物进行综合防治,减少化肥、农药用量,避免重金属污染物等有害物质进入到农业生态系统中。

  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以生态景观、休闲观光为主导,发展农业衍生服务业,延长产业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对城市的多元服务。

  农业生产上增加食物链环节,利用物质与能量的多层次转化,使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形成节水、节肥、节药等资源节约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构建富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带、产业群,增强产业集聚效应,提升花木、时令瓜果、特种水产、特色畜禽等优势特色产业能级,强化区域特色和优质高效,提高农业绩效,增加农民收入。

  常州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相关体系的构建。本章提出“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常州市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六项主要任务,力争通过十年的时间,基本实现环境生态优美、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融合发展、产品优质安全、效益显著提升的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目标。

  根据常州市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和产业特点,依据“十三五”期间常州市现代农业“1185”产业布局,本规划期内,根据常州市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和产业特点,合理布局种植业和养殖业,形成产业相互融合、物质多级循环的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培育生态优质稻米、生态园艺、生态渔业、生态畜牧业、生态休闲农业等六大优势主导产业,实现各大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生产清洁可控、环境持续改善的良好格局。同时,着力构建农业清洁生产体系、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体系,建立科技集成创新机制和政策措施保障机制,加快构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在经营主体、生产片区和区域之间形成“主体小循环、片区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三级农业生态循环体系,锚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空间。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业态,积极促进产业融合,建立具有常州特色的优质农产品现代营销机制,树立“生态常州”品牌新形象,培育常州市现代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在常州市生态循环农业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构建包括集成新型农作制度、畜禽养殖废弃物利用处理和沼气应用技术、有机液态肥使用技术、沼气处理达标排放和人工湿地处理生态化生产技术、规范化清洁化农药化肥施用技术和园艺机械化、设施化生产技术在内的农业清洁生产体系。

  在种植业上,立足常州市资源环境、产业基础等实际,大力推行种养结合、粮经轮作、间作套种、林下生产、稻鸭共作等新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构建功能互补、能量循环、高效生态的种养循环利用机制。加强农业清洁化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加快推进清洁生产技术的转化应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商品有机肥和新型肥料应用,积极推广农药零差率统一配供模式,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健全化肥农药减量化长效管理机制。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建立“市场主体回收、专业机构处置、公共财政扶持”的农田废弃物收集处理体系,因地制宜开展农业废弃包装物和农膜回收处理。

  在畜禽养殖业上,根据《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等法律法规和江苏省委省政府“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方案,结合常州市畜禽养殖现状分布特点,加快完善禁养区调整方案和畜禽产业发展布局。加强政策引导和执法监管,落实主体责任,强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全面开展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和生态化改造提升,建立完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长效管理机制,畜禽养殖规模与生态环境消纳能力相匹配,实现畜禽养殖排泄物生态消纳或达标排放,“十三五”期间,全市生猪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和生态化改造全部完成。建立健全病死动物无害化收集处理体系,完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和长效运行机制。

  在渔业方面,加快百亩以上池塘循环水养殖设施构建与技术推广,进一步扩大蟹虾综合养殖比重,优化调整饲料结构,努力做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加大渔业资源保护与增殖放流力度,扩大渔业对水环境修复的贡献份额。

  坚持政策引导、示范先行、治理达标等基本原则,大力引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模式,促进畜禽排泄物、病死动物、畜禽屠宰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等转化为有机肥源和农村清洁能源。鼓励实施以本地畜禽粪便为原料的有机肥生产应用、沼气工程等项目。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还田,作为生物质能源、畜牧饲料、食用菌基料等,建立农作物秸杆收集运输处理体系,完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长效运行机制。

  紧扣常州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的契机,建立健全常州市、区(市)、乡镇、基地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加快“三品一标”基地建设和产品认证。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逐步推行农产品二维码管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对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监测,杜绝在食用农产品上的使用三高农药,严厉打击生产、销售、使用禁用的高毒农药行为,切实保障农业投入品安全。

  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预警体系,合理设立监测点,形成覆盖全市域的监测网络,科学评估农业生产及投入品对土壤、水体等环境的影响。探索建立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机制,调动农业生产者保护耕地土壤环境的积极性。开展永久基本农田耕地质量调查,制定耕地污染治理和土壤修复方案,分级、分类、分区推进污染耕地的治理和修复。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落实,建立污染耕地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畜禽规模养殖场等经营主体排污情况的监管,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以构筑“主体小循环、片区中循环、区域大循环”为重点,科学合理地选择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开展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清洁化生产等方面的建设,促进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着力构建常州市农业生态循环体系,加快常州市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一)主体小循环通过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主体小循环。本规划期内,开展农牧结合、种养对接、生态养殖、种植业清洁生产等主体小循环的示范模式建设。近期重点扶持畜禽养殖主体对接种植主体,突出养殖粪污的农田承载利用。养殖主体须合法存在,年出栏量不少于500头猪当量。兼顾种植业清洁生产和池塘循环水养殖。粮油等大田作物面积不少于1000亩,园艺作物面积不少于500亩,化肥、农药减量20%以上;池塘循环水养殖面积不少于500亩,养殖排水达标排放或零排放。示范模式有:(1)种养一体化模式;(2)“种-养-沼”结合模式;(3)“三改两分”再利用模式;(4)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模式;(5)水产生态养殖模式;(6)种植业清洁生产模式等。(二)片区中循环

  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合理配套种养业,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之间实施种养联合,实现片区中循环。本规划期内,片区中循环的示范模式建设,将以市级园区运行管理主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企业、村委为项目实施主体,实施范围为园区全域或行政全域,实施内容为围绕“一控二减三基本”要求,突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面积不少于1000亩。

  示范模式有:(1)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联合模式;(2)农业高效节水模式;(3)稻田生态种养模式;(4)化肥农药双控减量模式;(5)生态休闲农业模式等。

  以省级农业园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企业、乡镇为单位,统筹布局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建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集中处置系统,实现区域大循环。本规划期内,区域大循环示范模式建设,将以省级园区运行管理主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企业、乡镇为项目实施主体,实施范围为园区全城或乡镇的全域,实施内容为围绕“一控二减三基本”要求,突出畜禽粪便资源化集中处置系统建设,农膜等废弃物回收处置,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及其配套的收集转运体系建设,秸秆收贮体系建设等。

  示范模式有:(1)养殖密集区废弃物集中处理模式;(2)秸秆资源化模式;(3)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模式;(4)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模式等。

  常州市将整建制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设和发展,围绕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布局、技术体系和保障体系的构建,确定畜禽规模养殖场治理工程等九大重点工程项目,进一步明确相关重点工程项目,力争通过工程项目实施,实现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

  一、畜禽养殖业清洁化生产工程。落实养殖场养殖污染治理的主体责任,建立规模养殖场废弃物产生、综合利用和污染排放等情况的登记备案;推进规模养殖场设施设备改造升级,实施节水养殖,实行雨污分离、固液分离,实现源头减量,配套堆粪存储、厌氧发酵和工程处理等设施,实行清洁化生产和资源化利用;大力推进绿色健康养殖,深入开展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农业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省级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创建;鼓励现有和适养区尤其是种植业为主的各类农业园区新建养殖场,鼓励以畜禽适养区和种植业连片区“两区”为基地,以畜牧业龙头企业为规划设计和经营主体,以农业资源禀赋多、发展意愿强的村级集体组织为管理主体,以“村级物业”的资产形式建设一批种养就近结合型的美丽牧场,开展农牧结合型、清洁生态型、生态健康型养殖场建设。至2020年,规模化养殖场(小区)治理率达到90%,2025年,规模化养殖场(小区)治理率达到100%。

  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建立生态健康和种养结合的绿色生态种养模式,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改进生产设施,从源头减少畜禽粪便产生量。全面加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引导通过工程措施、生物处理和农牧结合三个途径,开展规模沼气工程配套三沼综合利用、生物有机肥加工、堆沤直接还田实现种养结合;鼓励建设完善小散畜禽粪便集中收集处理、沼液沼渣集中利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服务体系,完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和长效运行机制,2017年底完成试运行。至2020年,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8%,2025年,达100%;纳入保险的病死动物应收尽收。

  三、农作物秸秆处理循环利用工程。按照“农用优先、多元利用”原则,全方位强化秸秆综合利用,因地制宜推广秸秆肥料化、基料化、燃料化、饲料化、工业化,培育和壮大秸秆综合利用主体,加强秸秆收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武进区2万吨秸秆有机肥加工改扩建项目、金坛区2万吨秸秆工业原料化项目和2万吨秸秆能源化项目建设、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逐步形成“利用方式多样化、利用主体多元化、产业发展规模化和收储体系网络化”发展格局。完善推进秸秆还田的运行机制,秸秆还田面积比重控制在50%左右,大马力铧犁深翻还田比重占还田面积30%左右。到2020年,实现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到2025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和利用率进一步提升。

  四、农业废弃物社会化服务支撑工程。突破利用瓶颈,重点建设小散养殖场户粪便收集集中处理、沼液沼渣集中配送、秸秆收集储运、农药废弃包装统一收集处理等关键环节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探索畜禽粪便有效储存、收运、处理、综合利用等全产业链发展的有效模式。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参与农业废弃物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领域。

  五、种植业清洁化生产工程。围绕节水、节肥、节药,实行轮作、间作、套作等农作制度和设施栽培、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等节约型农业技术;推广使用有机肥和种植绿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化肥减量增效。推行绿色生态防控技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等,实现化学农药减量控害。实施农田氮磷控源治理、田间生态林建设等工程;合理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因地制宜推广粮肥、粮豆等轮作,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升农田生态功能。开展农药废弃包装物、废弃农膜等废弃物收集处理,建立由“市场主体回收、专业机构处置、公共财政扶持”的农药废弃包装物收集处理体系,因地制宜开展废弃农膜收集处理利用。至2020年,全市化肥使用量较2015年减少5%,其中太湖一级保护区化肥使用量较2015年减少20%,全市农药使用量较2015年零增长,其中太湖一级保护区农药使用量较2015年减少20%。至2025年,化肥和化学农药使用量较2020年进一步下降。

  六、水产生态养殖工程。组织实施水产池塘养殖循环工程建设、运行和技术推广以及人工湿地净化处理、养殖肥水再利用等水产养殖生态工程;大力推进渔业标准化健康养殖,开展水产生态养殖、稻渔共作、渔农复合等模式示范,调整过去经济效益高但是生态效益差的部分常规养殖模式,改善养殖水体生态环境,提升常州地区江湖河水环境功能。

  七、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工程。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果菜茶质量效益提升为目标,以果菜茶优势产区、知名品牌生产基地为重点,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及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实现节本增效、提质增效。支持引导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积造和施用有机肥,因地制宜推广符合生产实际的有机肥利用方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培育有机肥统供统施服务主体,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集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生产运营模式。围绕优势产区,集中打造一批有机肥替代、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园区),发挥示范效应。力争到2020年,果菜茶优势产区化肥用量减少20%以上,2025年减少30%以上。

  八、生态循环农业产业融合工程。实施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农渔结合、农林结合,因地制宜推广多类型循环农业模式,实现区域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农业废弃物深加工等新业态,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互联网+”农业生态,充分运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智能运行管理平台,开展“三沼”综合利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智能化实时监控管理,提高处理利用效率;集成推广控水、控肥、控药等智能化生产控制技术。至2020年,创建各类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100个,2025年达到150个。

  九、农业土壤污染监测和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点,强化土壤地力、重金属等指标监测和评价,划定土壤环境质量安全等级,建立完善农业土壤污染监测预警体系。以改善土壤环境为基础,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试点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试点,积极协同相关部门,努力消除农业土壤污染隐患。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农田灌排设施;集成推广种植业节水灌溉、养殖业自动饮水等节水措施,因地制宜推广抗旱品种、渠道防渗、雨水回用、山地微蓄微灌、水肥一体化、覆盖保墒、深耕深松、循环水养殖等技术,探索建立农业灌溉用水量控制制度。至2020年,高标准农田达到68%,2025年,高标准农田达到75%以上。

  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常州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实施需要体制机制的保障和配套政策的支持,包括组织保障、制度创新、财政扶持、科技支撑和宣传引导等。只有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实施,才能保障常州市生态循环农业的健康发展。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统筹协作、形成合力、明确任务,建立由市领导挂帅,发改委、农业、水利、环保、财政、规划、国土等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市生态循环农业工作联会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农业绿色发展的引导政策和生态保护负面清单制度,争取形成项目补助、技术补贴、生态补偿相配套的组合政策,共同促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照国家关于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建立适合常州市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考核制度,推动生态循环农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根据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要求,加强政策支持。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资金支持制度,加大对农业污染防治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各级各方面资金投入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聚焦农业治污设施改造提升、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肥种植等重点环节,发挥资金导向作用。统筹禁养区关闭搬迁养殖场依法取得的养殖用地,原则上按照“拆一补一”,优先支持适养区畜禽生产;支持农牧结合设施用地和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所需土地纳入农用地管理。加强对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的政策支持,加强覆盖重点作物的病虫监测网络建设,加强大中型植保机械购置、重大病虫统防统治、低毒生物农药使用补贴力度,鼓励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有机肥。强化农业投入品包装物等田间废弃物回收利用的政策支持。

  充分利用省内外科研院校的科技力量,鼓励引导农业企业、农业废弃物利用企业开展多形式的产学研结合,组织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前瞻性、关键性技术攻关,加快已有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切实提高科技支撑水平。在节肥节药绿色生产技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机农艺融合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互联网+”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中的运用,依托智慧农业云平台,构建智能化农业信息体系,通过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实现可严格控温、控湿、控水、控肥的精准农业的发展,促进资源的高效集约节约利用。推广农业可视远程咨询、远程诊断、灾害预警等智能化远程服务技术,实现对生产体系的智能化实施监管。

  树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理念,挖掘总结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大力宣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意义,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培训,让广大群众理解、支持、参与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农业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科学普及、舆论宣传和技术推广,推广普及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清洁生产技术和污染防治措施,切实提高农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良好氛围和推进合力。

  附件:1.常州市生态循环农业建设重点任务辖市(区)分解表(2016-2020年)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