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把金蝉养成“软黄金”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5/17 9:31:28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在河南商丘宁陵县逻岗镇黄老家村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里,藏着一家特种养殖场:晓华金蝉养殖基地。 “俗话说得好,十年磨一剑。我在这里养殖金蝉已经整整10年了。现在收益依然不错,年赢利十余万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养殖场负责人叫张晓华,今年32岁,是黄老家本村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干练利落、富有朝气。据张晓华介绍,他和爱人以前在福建的服装厂打工,2012年返乡创业,拿出所有的积蓄干起金蝉养殖。 金蝉俗称爬蚱,是餐桌上的一道美食,堪称食用昆虫中的佼佼者。刚出土的金蝉若虫体内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蛋白质及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我国许多地区都有食用金蝉的习惯,一盘“油炸金蝉”能卖到上百元。 随着“0糖”“0卡”食品概念的普及,人们对高蛋白、低脂肪的金蝉需求日益增多,野生金蝉供不应求,同时刺激了金蝉的人工繁殖。但当年的宁陵县,养金蝉的非常少,甚至被当作异类。张晓华却看得很长远,他说:“我养金蝉的缘由有两点:一是现在金蝉的需求量一直在增加,自然繁殖率不高,价格越卖越贵,养殖金蝉的市场前景非常好;二是以前我父亲专门收购金蝉卵枝,然后再找门路销出去。当时一根卵枝只能赚一分钱,少得可怜,我就想我们也可以搞金蝉养殖,相比而言利润要高得多。” 2012年春,张晓华夫妇承包村里闲置的林地,利用卵枝进行孵化,40天后,将孵化出的蝉卵撒在土中,静等两年之后的收获。谁知,初次创业就遇到挫折。“我们第一次养金蝉,由于养殖技术不过关,终于盼到金蝉出土,若虫却少得可怜。一个残酷的事实摆在面前——养殖失败,十多万元投资打了水漂,当时给我们的打击很大。”张晓华的爱人刘凤娟说。 村民的嘲讽,亲人的劝阻,都无法撼动张晓华坚定的心。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他跑到安徽金蝉养殖场,投师潜心学习金蝉孵化技术。学成归来后,他建造了一排金蝉孵化室。一层层的木架上,放满一捆捆卵枝,他坚持每天用喷雾器喷水。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好温度和湿度是关键。掌握了孵化技术后,金蝉的成活率果然成倍增长。 现在,张晓华的养殖基地每年可以孵出蝉卵300多斤,除了一部分留给自己养殖,其他的都往外销售,带动更多养殖户致富。特别是家中有果园的,里面套种上金蝉,每亩地可增收6000多元。幼小的若虫出生后,收集起来就可以撒种了。张晓华带笔者参观了金蝉育种大棚,里面长满茂盛的奶草,用铲子随意挖开泥土,就有惊喜发现。 “奶草根系发达,汁水浓,特别适合金蝉若虫吸食。这周围200多亩林地也种上了金蝉虫卵,一到八九月份的晚上,树林里可热闹了,得雇上百人来捉金蝉。”张晓华兴奋地说。 “有一首歌唱道:阳光总在风雨后。不能轻易放弃,遇到困难和挫折,只有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才能获得成功。”临别时,张晓华道出了他的创业秘诀。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