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产业为支撑甫里喜翻身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7/7 7:58:22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吉州区兴桥镇甫里村靠近吉安城区,村集体经济却长年“挂零”。如今,随着一个个适合当地发展的好项目落地,该村已成为多个扶贫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模范村——

  连片的养殖大棚里,鸭叫声、蛙鸣声响彻田间;刚建成的蛋鸡基地里,一箱箱鸡蛋正在装车准备发货;远处的山地上,碧绿的茶树茁壮成长……近日,走进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甫里村,百花齐放的扶贫产业让人应接不暇,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

  你可能想不到,就在几年前,甫里村还是兴桥镇产业最薄弱的贫困村——全村连一个能拿得出手的特色产业都没有,全年村集体收入为“零”。通过扶贫攻坚,向上争取资金和政策,向下脚踏实地干实事,如今的甫里村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黑斑蛙、百香果、红头鸭、油茶林、蛋鸡场、光伏发电……短短两年间,甫里村已建成多个产业项目,并产生效益惠及全村,2019年底顺利实现整村退出贫困。昔日产业薄弱的贫困村,如今变成了产业繁荣的示范村。

  地处偏僻、人多地少,贫困村面临的这些困难,在甫里村并不存在——该村距离吉州城区不过10余公里,开车15分钟就能上高速公路,人均耕地面积在当地也属于中游。然而,自然条件本不差的甫里村,238户村民中却有贫困户17户,被评为“十三五”省级贫困村。

  “周边地区的开发抬高了人工和土地成本,搞种养产业很难赚到钱,村集体经济一直找不到突破口。”甫里村党支部书记王欣荣介绍,特殊的村情制约了村里的发展,村民普遍缺乏发展产业的动力。2018年之前,村集体连修村组公路的钱都凑不齐,根本没有资金和能力帮扶村里的困难户。

  “年初村干部工资一发,村集体账上就空了,想办点民生实事都要打报告,指望上级支持。”王欣荣说,年轻人看不到家乡的变化,大都选择外出务工,留守的老弱病残均以水稻种植、分散养殖为主。不知不觉间,甫里村就沦为一个尴尬的“城郊贫困村”。

  “刚到村里时,我就发现一些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脱贫内生动力不足,工作开展举步维艰。”省妇幼保健院派驻甫里村陈鑫感慨道,如何调动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当时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难题。

  村集体经济长期“挂零”,依靠“输血式”扶贫不可能长久,一定要打造自己的富民产业,这是陈鑫走访调研后得出的结论。通过向上级和挂点单位争取,甫里村申请到几十万元扶贫项目专项资金。可是,如何把钱用在刀刃上,迅速打开扶贫突破口呢?陈鑫为此多次外出考察学习,希望找到合适的产业项目,以及有技术的专业户。

  当地土地流转成本高,一般的种养产业很难获得满意的收益,陈鑫意识到,必须引进见效快、单位效益高、市场销路好、对土地条件要求不高的产业项目。搞产业扶贫,既要找到符合本地实际的产业发展方向,又要找到有意愿来发展的经营主体,这两者缺一不可。

  几经周折,经朋友介绍,陈鑫终于发现了一个适合当地的“冷门”项目——黑斑蛙养殖。黑斑蛙养殖对土地要求不高,每年3月下苗8月就可以出栏,亩产有近千公斤。因为肉质鲜嫩,黑斑蛙在一二线城市的高档餐馆比牛蛙更受欢迎,每公斤利润可达10多元。

  当时,峡江县一名养殖大户想扩大养殖量,却受制于资金难以发展,正巧遇到陈鑫来“招商”。一个缺资金,一个缺项目,双方一拍即合。根据签订的协议,黑斑蛙基地采取“养殖大户+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的模式,在利润分配上实现共享共赢。也就是说,甫里村投入50万元扶贫资金,完成20亩黑斑蛙养殖基地前期基础设施建设,养殖大户今后10年都要拿出收益来分红,相当于分期将前期投入返还给村集体和贫困户。

  作为甫里村扶贫攻坚的第一个项目,黑斑蛙养殖基地的落地和经营之路却颇为不易。第一步的土地流转就阻力重重——由于村里此前搞过的产业项目基本都黄了,村民没有信心,又担心自家利益受损,拒绝将土地流转出去。

  为了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陈鑫和王欣荣一户户上门磨嘴皮,帮村民解除心结。经过半个多月的动员后,终于取得村民信任,把建设基地所需的20亩流转土地敲定。

  2019年2月,黑斑蛙基地建成投产,当年就迎来大丰收。基地全年产量达1.7万公斤,销售收入45万元,村集体和贫困户总计分红6.9万元。一时间,全村人喜气洋洋。

  然而,进入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和市场变化,以及黑斑蛙可能被列入禁养范围的消息,让大家都笑不起来。养殖大户担心黑斑蛙的市场前景,焦虑之余打起了退堂鼓。

  为了保住前期的投入和心血,保住村里贫困户的希望,陈鑫一方面联系相关部门密切关注政策变化,一方面安抚鼓励养殖大户,利用土地资源搞起多种经营。大棚里阴凉,可以搞百香果种植;大棚外的土地也不能闲着,养起2000只红头鸭……扶贫干部和养殖大户一起,耐心等待着政策落地。

  今年5月,国务院相关部门明确,黑斑蛙等蛙类由渔业主管部门按照水生动物管理,这意味着人工养殖蛙类进入市场不违反政策,甫里村的黑斑蛙又能卖了!

  走进该村的黑斑蛙基地,记者看到一幅和谐生态的画面——大棚里密密麻麻的青蛙在呱呱叫着,旁边的百香果藤已经挂果,大棚外则是一群群悠闲漫步的红头鸭。“现在在基地干活,每月有1000元工资呢。”张来祥是基地长期聘请的5名贫困户之一,他对记者说,因为有分红,村里人现在都把基地当成自家的产业一样。

  “当初搞多种经营是为了规避风险,没想到无心插柳成了新的增收项目,今年基地效益要更上一个台阶了。”陈鑫一边帮忙喂鸭子,一边笑着给记者算账:今年甫里村的各产业项目累计可分红23.7万元,其中3万元分给贫困户,剩余资金都归村集体。

  在黑斑蛙基地渡过难关后,甫里村的产业发展重新驶入快车道。今年,村里投入40万元的蛋鸡项目基地成功落地;8000余株高产油茶长势良好,预计3年后将进入收益期……

  专业户创业赚了钱,贫困户顺利脱了贫,村集体经济壮大后可以继续改善民生,甫里村的产业脱贫之路,正一路畅通。(记者 朱 华 文/图)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