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业余记者”的52年新闻情结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5/1/13 23:18:36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今天是第二十五个中国记者节。我从1972年当回乡知青时开始涉足新闻界,迄今已经在新闻战线个年头。回顾自己的笔耕人生,心潮澎湃。翻看媒体对我这“业余记者”的认可和鼓励,甚感欣慰和感激:

  11月7日,第18个记者节前一天。周文宗像平常一样,吃过早饭就为上午的采访做准备。当天,内江市第五届运动会在市中区梅家山体育馆开幕,周文宗作为通讯员参与报道。

  从1972年开始涉足新闻界,周文宗迄今已经在新闻战线个年头。虽然从没拿到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记者证,这位“业余记者”却从知青时代开始,就坚持以通讯员身份做业余报道,向多家央媒及省、市主流媒体和行业媒体投稿,多次斩获省、市、县(区)各类新闻奖和相关荣誉,还有一篇报道获得过全国好新闻奖。他创办的四川农村青年新闻讲习班还曾登上《人民日报》。

  如今,周文宗已是一名年近七旬的老者,但他仍然活跃在内江新闻界,年均在各类媒体发表新闻稿件180余篇。他说,“作为范长江家乡的新闻人,我要学习长江精神,忠于新闻事业,至死方休。”

  11月7日,立冬日的甜城,延续了多日来的艳阳天。薄雾笼罩的城市,在老人们晨练的脚步声中苏醒。68岁的周文宗却无心加入那些老人的队伍。他早早吃过饭,开始为当天的采访做准备。

  11月8日是记者节,有关活动已陆续展开。7日当天,周文宗参加完上午的采访,下午还要赶去参加东兴区记者节座谈会。这是周文宗过的第18个记者节。虽然并不是职业记者,他实际已经在新闻战线年的周文宗是原三烈公社的回乡知青。苦涩的知青岁月里,周文宗在劳动之余,不断为自己的将来寻找出路。

  上世纪70年代初,农村“户户通”广播喇叭里,经常传来县广播站“某某公社某某通讯员来稿”的广播声,这不由得刺激出了周文宗的灵感,“写稿,当通讯员!”

  于是,年轻气盛的周文宗天不见亮就跑去找大队支书毛遂自荐,请求允许他劳动之余采访写稿。从此,他既不缺勤,天天准时上山干活,又在劳动和广播中发现新闻线索,在劳动之余采写新闻。没有老师教新闻写作,他就从广播、报纸中自学。他省下打牙祭的钱,订阅了《四川日报》《四川农民报》,学习职业记者的采写手法。

  不久后,当时的内江县广播站新闻里,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三烈公社周文宗来稿”。1973年,周文宗采写的《这一行牛皮菜就是不该砍》上了《四川民兵》杂志,《三烈公社五大队知青不回家过年》在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因为表现突出,周文宗有幸获得公社推荐上师范学校的机会,终于得以“跳出农门”。

  1983年,在原内江县广播站工作的周文宗,一次下乡采访途中发现了原内江县史东公社社员曾海山自觉根据市场行情,调整豆腐价格让利于民。他以敏锐的新闻视角发现了其中的新闻价值,据此采写的稿件《曾海山卖豆腐三次挂牌降价》,一举斩获了当年的全国好新闻奖,四川省好新闻奖。

  说到今年的记者节,周文宗告诉记者,就在此前几天,他专程到都江堰,看望了四川农村日报原编辑、记者徐万琼。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徐万琼老师曾多次给我们四川农村青年新闻讲习班学员讲课。”说到这个新闻讲习班,周文宗颇有成就感。

  1981年,周文宗从学校调到县广播站负责通联工作,培训发动全县通讯员写稿。“那个年代的农村,队队都有《四川农民报》,家家都有广播喇叭,农村青年还没有兴起外出打工,很多落榜青年只能通过《四川农民报》、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来了解外界。”周文宗说,他由此萌生了举办“四川农村青年新闻讲习班”的念头,希望点燃中学毕业回乡青年的理想之火,使他们从彷徨苦闷中走出来,通过新闻报道锻炼提升自己。

  说干就干,1985年2月和7月,周文宗先后成功举办了两期四川农村青年新闻讲习班。每期十几个地市、二三十个县(区)的两三百名青年自费参加。

  讲习班先后邀请了原四川日报新闻研究所副所长刘祺如、原四川农民报副主编孙源虎和编辑徐万琼、原四川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李民义务讲课。没有机会参加讲习班“面授”的青年给周文宗来信,他都邮寄资料,进行新闻写作“函授”,深受青年及其家长的欢迎。

  1985年2月,原内江地委宣传部副部长何其愚在首期四川农村青年新闻讲习班开班仪式上赞扬“这个讲习班的开办,是富有创造性的”“从全省来讲,也是一个创造性的搞法。当然这个创造性的搞法是我们内江县广播站周文宗同志开始的。”

  1987年8月7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则有关四川农村青年新闻讲习班的报道,其中肯定了“内江跨地区青年文化培训交流活动别开生面,是改革中的创举”。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周文宗几乎每年举办一至两期全省或全国性的青年培训、交流活动,并面向全国开展义务函授。如今,这个讲习班仍在坚持开展跨地区培训交流活动。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长期的新闻采访工作中,周文宗接触到大量的残疾人、贫困人群。这些的遭遇触动了周文宗的心灵,使他逐渐由一个采访见证者,变成一个爱心奉献者。

  2011年,周文宗参加了面向全国做公益的民间组织浙江宁波百川爱心志愿团,并义务担任内江联络处负责人。近年来,周文宗努力传递爱心,在助学助残、扶贫济困、助力内江脱贫攻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联系百川爱心志愿团为内江扶贫助学、助残、济困、修桥、捐物近两百万元。

  全身瘫痪的周波、高位截瘫的黄彦、重症肌无力的周洋,没有双臂和双腿的残疾人陈德华等一些重度残疾人,都曾受到过周文宗和浙江宁波百川爱心志愿团的资助,并在其帮助下,重新振作起来。

  2013年10月18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中国文明网在首页《要闻》栏目以《网上网下用文字传真情退休干部扶贫助残被誉“当代雷锋”》为题介绍了周文宗的事迹。

  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周文宗做过乡镇教师,在县广播站做过新闻采编工作,还曾历任原东兴区文明办主任、原东兴区委宣传部副部长。但是无论在什么岗位,他都坚持采写新闻报道,常年向多家央媒及省、市主流媒体和行业媒体投稿,内江的每一个乡镇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如今,周文宗已是一名年近七旬的老者。他退而不休,坚持采访、写作,一般每天最多只睡五个小时,每年在各类媒体发表新闻稿件180余篇,相当于平均两天一篇新闻稿。他对外宣传内江,展示内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和人文风情,多次受到市、区宣传部门表彰。

  2013年来,周文宗深入基层,采写并在中国文明网、四川文明网等各级媒体宣传报道了内江60多位好学上进的追梦人。2013年底采写的《追梦族:讲述身边人的追梦故事》名列四川文明网2013年“四川十大最文明”榜首,并受到奖励。

  “截至10月底,我今年已经发表150多篇新闻稿件。”周文宗说,虽然年近七旬,但是他从来没有生过大病,是因为自己“一直在路上”。

  周文宗说,作为范长江家乡的新闻工作者,他受范长江精神鼓舞走上新闻道路,早已把新闻事业当成了终生追求和理想,“我要继续传承长江精神,以绵薄之力,为社会多做贡献。

  1985年,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周文宗在相关单位的支持下牵头创办了“四川农村青年新闻讲习班”,面向全省,后来扩大到面向全国,用“函授”和面授形式,免费对农村青年进行思想、文化、技术培训。1987年,四川农村青年新闻讲习班创办打印技术培训班,面向全省培训两百多名农村青年,后来又创办“内江县文明打印服务部”,在内江、资中、乐至、泸州、什邡、广元等地办起20多个分部,帮助两百多名农村青年学到了一门技术。

  2023年,涿州洪灾牵动着每一位国人的心。那段时间,周文宗每日关注新闻,满怀关切:“他们现在怎么样了?是否需要资助?”“必须为受灾群众尽一份力!”他随即辗转联系重灾区豆庄镇和刁窝镇,表达了希望资助受灾困难学生的意愿。当地先后向周文宗推荐了4名重灾家庭学生,他马上自掏腰包5500元,并和爱心人士颜渊、吴尧一起广泛发动其他爱心人士出力。在周文宗的号召下,爱心从各地汇聚到受灾家庭,资助款达到了5万余元。

  然而,就是这样一名优秀的孩子,却差点因贫困失学。开学季来临,句阳将远赴黑龙江开启大学生活,但要拿出9000多元的学费和母亲的医药费,对这个家庭来说着实艰难。“干脆不读了!”句阳冒出了这个想法。了解到这一情况,周文宗又赶紧东拼西凑帮她把学费凑齐,保证她正常入学。上了大学,她表现突出,被学校评为“佳职榜样”。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名学生的故事让很多人深受感动,四川花生嫂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万郁更主动表示要出资帮助二人完成学业。今年1月,四川省黄老五爱心慈善基金会举行捐赠仪式,资助句阳和张金阳大学期间的学杂费、生活费合计18万元。此举解决了二人后顾之忧,实现“标本兼治”,压在周文宗心中的石头才终于落了地。

  工作中,周文宗积累了丰富的策划、组织经验,协助有关单位组织策划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创新性活动。帮残扶困的内江市重度青年残疾人网上就业培训、400多名青年参加的“内江跨地区青年自强奋进演讲演唱活动”、40多名四川农村青年新闻讲习班学员参加的“东兴区三烈镇万里村乡村振兴旅游开发座谈会”和“东兴区旅游开发座谈会”、东兴区“红色文化进校园”巡回演讲演唱等活动成功开展的背后,都有他忙碌的身影。

  一提起“雷锋”,相信大家并不陌生。雷锋,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雷锋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刻苦钻研、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去学习和发扬。在我们的身边,就生活着一位雷锋式的普通人,这个人名叫周文宗,被誉为“当代活雷锋”。他助人为乐,坚持几十年如一日,特别是近年来热心帮助残疾人,为残疾人奔走呼吁,为分忧解愁,赢得了广大残疾人的称赞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拜金热中的活雷锋”周文宗,中共党员,原中共内江市东兴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八九十年代,周老师热心为农村落榜青年分忧解愁,被中宣部、团中央、广播电视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报刊,以及《人民日报》、《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四川文明网等几十家媒体宣传报道,被誉为“拜金热中的活雷锋”、“蜡烛专业户”、“甜城的李燕杰”、“点燃青年心灵之火的普罗米修斯”、“开拓荒原撒播精神文化种子的斗士”。2001年退居二线年提前退休,他南下广东,做“网上活雷锋,网友开心果”,将QQ空间创办为“使网友快乐,让社会和谐” 的“网络报刊”,深受国内外网友欢迎。2009年10月,他从广东回到内江,坚持每天晚上只睡五个小时,不计报酬,通过网络宣传内江,同时义务做慈善工作,为,特别是残疾人分忧解愁。

  “现代雷锋叔叔”前段时间,周文宗顶着烈日,前往资中县一个偏远山村——板栗桠乡金华村4组,看望残疾青年周波,给周波送去书籍和水果。

  周波从小就不能走路,全身瘫痪,只有右手食指头能够勉强活动,生活不能自理。今年27岁的他,体重仅二三十斤。在他年幼的时候,母亲就已去世,母亲离去至今,他与自已多病的父亲相依为命。尽管周波没有进过学堂,没有读过一天书,但他凭借自已坚强的毅力,通过字典、电视等辅助工具刻苦自学,达到能写会算的水平。

  今年6月,在内江市残联开展的一次下乡调研活动中,周文宗第一次见到了周波,被周波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所震动。于是,周文宗和比他小37岁的周波交上了朋友,成了忘年交,经常通过电话、短信、QQ关心鼓励周波。在周老师的关心帮助下,周波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他不再孤独寂寞,消极悲观,而是积极上进,拼命学习,练习写作,追逐着自已的作家梦。不久,周文宗撰写了一篇题为《一位农村全残青年的追梦》的文稿,向全国各大媒体投稿,借助媒体力量宣传周波的感人事迹,呼吁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救助周波。一石击起千层浪。周波的故事迅速传开,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和强烈反响。

  “在我没有认识周叔叔之前,我从来不敢面对外面,把自已内心的想法在空间里面表达出来,不敢把内心里面想的事情告诉别人,也不敢对外界的人说自已是残疾人”。周波说。“自从认识周叔叔以后,周叔叔通过QQ给我交流, 在精神方面鼓励我, 把我的人生经历写成一篇日志发表出来,然后,终于写出了第一篇我的人生经历。周叔叔给我改编成我的追梦,发表在网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让我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像周叔叔给了我这么大的帮助,如果我没有上进心,不去努力实现自已的梦想的话,真的就太对不起周叔叔,也对不起社会上所有帮助我的那些好心人。”

  得知周波的具体情况后,市残联为周波提供了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与一些爱心企业给周波送去了电脑、电视机和手机,为周波圆梦提供了极大帮助。面对今后的生活,周波充满了信心。

  周波说:“希望早一点实现自已的作家梦想,希望以后把网店办起来,能够通过网店养活自已;希望到了以后,网店做大了,做好了,可以以我的能力,像周叔叔一样去帮助别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周波对周老师的无私帮助心怀感激。今年9月,周波发表了一篇3900字的QQ日志,题目叫做《现代雷锋叔叔周文宗》。周波写的这篇日志立即引起全国各地网友的热情关注和强烈反响,转载的、发帖的、评论的,加周波QQ的,以周文宗为榜样,学雷锋关心救助周波的人络绎不绝。四川电视台第四套《黄金三十分》编导看到后,专程到内江拍摄两天,报道周波自强不息的故事;浙江施乐会深圳义工看到后,马上与周文宗联系,准备为周波申请5000元的助残金;湖南“十大湘女”之一的“枫叶飘逸”与周文宗联系,加周波QQ,成了周波的“知心姐姐”……

  好评如潮众多网友及曾受到周文宗帮助的人对周文宗好评如潮。四川作家刘卓鲜评论说:“雷锋精神,是中华的脊梁;感恩戴德,是民族的美德” ;内江网友评论说:“社会需要这样的正能量。周老师,您为我们树立起了榜样!”;网友“朝日”评论说:“是啊,现实生活中我认识他,像是一部活雷锋的电影呈现在眼前。”重庆网友说:“生活中的周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关注于心,关爱与行。感激他为社会,为我们这些落榜青年所做的一切”;内蒙网友评论说:“望更多的人参与爱心奉献,传递正能量” ;湖南网友则留言道:“全残青年周波能写完这篇文字确实不容易!周老师的活雷锋事迹很感人!”……

  近年来,周文宗义务帮助、宣传、呼吁救助残疾人的事例数不胜数。内江第一个参加央视大型电视颁奖晚会演出的少儿明星、9岁盲童李鑫,患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内江一中学生李悟远,郭北镇林家观村因学雷锋做好事、不幸从三楼上摔下昏迷一月未醒的文明仙等, 都得到过周文宗的无私帮助。

  “周老师呢,是很热情的。我们肢残协会随时喊他,他都半夜啊,不辞劳苦地都来,或者写啊、报道啊。周老师硬是尽了职的。一喊他就来,协调工作。那些残疾人有啥子事就喊他去跑,给残疾人帮忙。”内江市市中区肢残协会主席赖玉良告诉记者。

  时代需要这样的热心人今年三月起,周文宗开始致力于“追梦族”系列报道,目前已采写并通过网媒宣传21个好学上进、深受群众好评、得到社会广泛认同的市内外追梦人,其中,有10个是残疾人或助残典型。

  为什么周文宗对残疾人、如此关心?为何他会无偿地去帮助他们?谈到这个话题,周文宗说:“帮助残疾人是举手之劳,这算不得什么。帮助残疾人是良心、爱心、感恩之心、责任心所驱使,有了这‘四心’,就自然会有热心。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更美好一些噻,社会更和谐噻。党和政府历来对残疾人都很重视。像我们内江市就有32.5万残疾人,仅靠市残联、县、乡镇残联、村残联力量不大,就需要我们民间的志愿者一起来做工作。

  多年来,我长期坚持一天只睡5个小时,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用这些时间去宣传残疾人典型、助残典型、残疾人家属典型,使全社会更多的人来了解残疾人事业,更多的人去帮助残疾人。我与残疾人交朋友,我尝到了甜头,自已学到了很多东西,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很大的教育。跟他们接触,他们都那么坚强,那么,我这种年龄我就肯定不服老。他们身残志不残,我就要人老心不老,自已要活到老学到老,与残疾人一起,跟残联一起,把残疾人事业做得更好,为残疾人做出更大的贡献。”

  习指出:“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雷锋”二字,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善待他人、奉献社会的代名词。甘于平凡,乐于助人,无私奉献,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乐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这,就是生活在我们中间的当代“活雷锋”周文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年已64岁的周文宗发挥余热,助人为乐,热心帮助残疾人的精神难能可贵。造福大众,贵在自觉,贵在及时,贵在帮人、帮心,贵在持久。时代需要这样的人,残疾人更需要这样的热心人。同在蓝天下,关注残疾人。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人,像周文宗那样去关心、帮助残疾人,宣传残疾人,救助残疾人!(钟林)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