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家庭农场养牛致富小山村里“牛劲”十足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2/11 4:55:31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4月桐子花开,阳光格外和煦明媚。在共和镇三联村公路旁的牛棚里,年轻小伙张衡正在清扫圈舍、铡草、拌料、喂食…… 以往的三联村是一个不起眼的贫穷山村,近几年得益于养牛好政策,村民以家庭式农场养牛,生活渐渐富裕了起来。 今年26岁的张衡是三联村易地扶贫搬迁户,2017年搬迁到德江县安化街道楠木园社区,2019年6月,在时任三联村党支部书记张会云的动员下,他选择回家养牛。 “之前在外面上班,工资只有两千多一点,不是长久之计。”和小叔张会云商量后,张衡决定回村发展肉牛养殖,正好小叔的养牛场地都可以提供给自己,同时也有技术指导,这让张衡吃下了定心丸。 说动侄子张衡回村养牛,继承自己养牛事业是张会云早就想好的事。“我就是觉得养牛这个产业确实不错,我也有这个资源,喊张衡回来养牛也说了几次。” “每天都要把圈里清理干净,喂好食料。”张会云每天都会来张衡这里,了解牛的生长情况。 说起张会云养牛,村里的老百姓个个都点赞。2016年10月,30岁的张会云看到养牛是个好出路,毅然决定养牛,一次性就购买了40头牛开始了养殖,第二年就有了50头。“四个月就可以出栏,一年找十万块钱还是轻松,觉得农村养牛还是可以。” 通过慢慢摸索,自己掌握了养牛技术,学会了如何防疫,张会云觉得牛产业可以在全村进行推广。 2017年,德江县委、县政府将肉牛产业作为全县“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在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等方面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村里有好的带头人,县里又有好的优惠政策,这让三联村发展肉牛产业的信心更加坚定。 今年40岁的赵忠武就在养牛上尝到了甜头,2018年7月,抱着试养的心态养了3头牛,买进1头3800元,喂养了10个月后,1头就卖了13000元。“养牛好哟,我觉得可以。” 赵忠武有3个孩子,一个大学刚毕业,一个职校在读,一个正在读小学,加之父母渐老,家庭压力相对较重。在村里的帮助下,自己不仅办起了小卖部,还在三联小学当起了门卫,妻子也在学校煮饭,都有了固定的收入。养牛即是主业也是副业。 今年疫情刚过,就有人前来赵忠武那里以14500元的价格买走了一头牛,一头就净赚了6000元。 像赵忠武一样的还有同村的夏应富,2014年,因为家中三个孩子读书,让夏应富一家的担子更重了,因学致贫不仅是经济负担也是心里负担。 在驻村干部的帮扶下,夏应富家贫困难题也开始得到解决,2019年6月,看到村里养牛产业好,自己也萌生了养牛的念头,从最初试养4头,到出栏时卖了6万多,看到希望的夏应富又购进了几头能繁母牛。 在三联村,虽然地理条件相对较差,当地老百姓却很勤劳,以前靠双手在不多的土地里和天争粮食,现在山间的牛儿声让村民有了固定的收入和喜悦。 张仕英是聋哑人,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虽然先天阻隔了她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但是一点也没有让她放弃乐观和勤劳。 每天清晨和傍晚,她都会在山上看护自家的7头牛,嘴里的“哼哼”声就是她最大的乐趣。 牛养起来了,村里的土地也种上了牧草,村民张月进就一次性种植了70亩牧草,除了售卖牧草外,自己还建好了养牛大棚,准备开始规模养牛。 以前荒废的土地有了新绿,黑油油的牧草就是村民最好的种植,四季有绿,牛儿肥壮。 现在,三联村总共种植牧草90多亩,肉牛存栏168头,全村在家村民养牛的占了90%。 得受益于脱贫攻坚好政策,村里通好硬化路,村民喝上安全水,为村里发展牛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得益于肉牛产业,我们村的荒地全都被利用起来,种上了牧草。”三联村脱贫攻坚队长胡东升说,肉牛产业发挥了主导产业的带动引领作用,将当地土地、人力等资源有效利用起来,激活了当地发展的内生动力。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