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这种室内养虾模式 密度高达40斤 月赚几十万!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1/13 14:04:46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山东省昌邑市下营镇靠海分布着多个渔村,前些年村民圈海养殖,挖出一个个虾池,成为有名的“对虾养殖区”,但这种养殖方式仍要靠天吃饭。如今他们为对虾打造了四季如春的厂房,走出了有虾难养的困境。目前,下营镇从事渔业的农户达6966户2.1万余人,占全镇总农户数的81%。

  走进昌邑市昱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水产养殖车间,养殖车间内一直保持28℃的恒温,这是南美白对虾喜欢的舒适温度,员工在里面要穿半袖工作。车间内是一个个垒砌的人工虾池,在循环加热的海水里,一网捞下去,小对虾们争先恐后地跳跃着。

  “我们按照虾的生长天数分区,一般90天左右的虾就能出笼。在车间内温度是可控的,也就不用担心季节对对虾养殖的影响。”公司负责人卢立功说,南美白对虾是热带生物,对气候条件较依赖,如果遇上台风、大雨天气,大量雨水夹带杂物冲入露天虾池内,对虾就很容易生病。在养殖车间的虾塘边,安装了一个个监测仪,不但可全天候监测水中溶氧情况,还可监控水质、水温等。

  除了打造四季如春的养殖车间,他们还打造了全年无休的养殖基地,养殖面积是一大亮点。一个水产车间占地1500平方米左右,面积是过去普通露天虾池的40倍,每平方米出产35斤至40斤对虾,而且对虾的养殖密度是露天虾池的两三倍,产量也大幅提高。按照300元一万尾虾苗的价格,一个车间几个月就能盈利百万元左右。

  不仅如此,水产车间跟其他车间不同,必须一直处于“无菌状态”,外人禁止入内,普通员工进入也要经过多次消毒,甚至汽车也要经过消毒才能驶入厂房附近。

  昌邑有养殖对虾的传统。上世纪八十年代,渔民们开始大量圈海养殖,挖出了一个个占地几十亩的虾池。可受环境等因素影响,污染、水质、苗种退化、病害等客观原因造成的损失成为传统养虾人难以承受的痛。“当年养殖对虾可以说饥一顿饱一顿,一般对虾丰产一年后,第二年或第三年就会遭遇减产亏本的情况。”卢立功说,以前养殖对虾都要冒很大的风险,传统的户外露天养殖模式不仅能源消耗大、生产成本高,每年一到10月份渔民就不得不停止养虾,大量劳动力闲置在家。

  此外,传统对虾养殖在预防、控制病害方面能力差,单位水体产量少、效益低下,始终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命运。下营镇都是盐碱地,改种粮食也只能勉强糊口。在渔业部门帮助下,渔民开始把眼光投向外地,寻找渔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新路。

  1996年,卢立功创建了对虾育苗场,当时水产育苗尚存在技术与自然条件双重难题。为此,他聘请多所院校的技术人员共同研究。“育苗场建成之初,一直在摸索。由于对虾蜕壳频率高,排污口时常被虾皮堵住,我们只能下水疏通。”卢立功说,如今海水养殖实现工厂化、标准化,养殖基地全年无休,盘活了劳动力资源。

  昌邑推广建设水产养殖工厂,村民除了用露天虾池养殖,还在工厂里兼职对虾“护理员”,收入是过去的几倍,而且旱涝保收。下营镇还帮着建了微信群,村民遇到问题,群内专家会随时帮忙解决。

  像卢立功这样的水产养殖基地,如今大部分已安装了尾水处理系统。运用该系统后,虾池排放的尾水经漩涡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尾水处理是关键。分离机和微滤机处理后重新进入处理池,并进入下一轮循环。不仅能实现尾水零排放,而且与露天养殖模式相比,所产的对虾富含海洋矿物质,虾肉更紧实美味,品质也更高。

  “我们的虾池都是独立分开的,这种方式不同于传统养殖的流水设施,每个虾池之间互相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循环水系统,可随时根据需要将池内的水输送到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再将处理后的水输回养殖池内。”卢立功说,水产养殖业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尤其是海水养殖产业,不仅废水产量大,产生的废水中还可能包括来源于粪便和饲料的颗粒态固体废物、溶解态代谢废物、溶解态营养盐、微生物制剂和药物残留等,一旦稍有不慎流入附近农田湿地,就会对临近水域的土壤和水质产生恶劣的影响。

  卢立功表示,通过尾水循环,他们做到了降低成本和环保两不误。企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融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提升,这是卢立功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乡村振兴过程中大自然对于水产养殖企业的要求。改变传统渔业生产模式,他们这群新生代渔民,正在描绘下营镇值得骄傲的新未来。

  走出眼前这片海,下营镇渔民们看见了更宽广的海。下营镇建立南美白对虾育繁推一体化产业园区,实行“一园多片、互补发展”,打造极具特色、富有竞争力的对虾育繁推一体化园区。目前,下营镇现有工厂化养殖大棚130个,面积13万平方米,主要养殖大菱鲆,年产商品鱼约1500吨;海水育苗4.7万立方水体,梭子蟹、中国对虾、海蜇、半滑舌鳎和海肠等苗种繁育技术位居全省前列,年可培育优质梭子蟹苗5000万只、对虾苗20亿尾、半滑舌鳎等苗种600万尾;海参池塘养殖1.6万亩,年产量1600吨;对虾池塘养殖1万亩,年产量5000吨。从事渔业的农户达6966户2.1万余人,占全镇总农户数的81%。渔业相关农民专业合作社19个,专业协会4个,注册资金超8000万元。

  在原有中小养殖企业基础上,下营镇2020年新引进落户了广东海大北方现代生态养殖示范园项目,由“福布斯亚洲上市企业50强”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30亿元兴建。建设研发中心、对虾繁育中心和168个标准化对虾养殖车间,并对南美白对虾虾苗进行培育、扩繁、养殖、推广,建成后将成为海大集团北方养殖总部基地。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产南美白对虾1.2万吨,年产值将达6.2亿元,打造辐射渤海湾、影响全国的对虾生产基地。

  如今的下营镇渔民们,从打造对虾、贝类产业“双50亿”养殖基地入手,用更宽广的思维认识眼前这片海。充分利用莱州湾现有滩涂水面,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设20万亩海洋牧场,构建种苗培育、标粗、养殖完整产业链条。继续发展水产品深加工,加快水产品加工流通升级,引进培育水产品深加工企业,建设冷链仓储物流、水产品交易市场等,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将打造北方知名的水产品养殖加工示范基地。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