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近3成苗企难以维持!规格越大越亏2022如何让泥鳅赚钱?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2/16 7:06:13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泥鳅养殖作为一项周期短、见效快、收益可观的特种养殖项目,当下逐渐在全国开花结果,形成了一定规模,养殖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但这几年,泥鳅行情犹如“过山车”大起大落,价格的不稳定让这个行业备受挑战。尤其是今年,饲料涨价、塘租上涨、加上疫情反复,流通受阻,让许多养殖户苦不堪言,不得不亏本销售或者延长养殖周期。

  如何在低价格的市场环境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了养殖户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本刊记者联系了相关从业者,了解目前泥鳅的发展情况,以及养殖和卖鱼方面的一些合理建议。

  珠三角几个泥鳅主养区,如江门大鳌、三江等地,目前存塘量并不多,且规格偏大。中山泥鳅收购商梁权锋介绍,“因为行情不好,养殖户出鱼意愿也不强。现在的一天流通量5万-10万斤,同比下降超50%。”

  近年来,珠三角塘租持续上涨,养殖利润在压缩,加上泥鳅养殖的不顺利,珠三角一带的面积和产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减少。现在正处于放苗的高峰期,梁权锋告诉记者,“珠三角地区泥鳅放苗量在减少,订单量骤减,苗场难以维续。”

  而这一说法,记者在海壹特种营销公司总经理杨水兵处得到证实,“广东地区有将近3成的苗企无法维持生产。”杨水兵说道,“今年拿苗的人少了,但是总的影响还不是很大。”

  另外,杨水兵对“泥鳅养殖面积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这个说法做出解释,他认为,与其说是养殖面积减少,不如说是泥鳅由于养殖节奏较为明显,广东珠三角一带的养殖模式开始有一些周期性的变化,“我认为这样的变动是周期性的。一些泥鳅的养殖户因为对这条鱼足够熟悉,短时间内很难再去转养其他的品种。大部分养殖户都是在对虾、泥鳅等几个养殖周期比较短的品种之间来切换,什么行情好就养什么。”

  据一线反馈,虽然目前泥鳅的行情并不理想,但部分持续养泥鳅的养殖户投苗量反而会增多,信心也比往年更强劲,这些养殖户认为反其道而行更能抓住接下来的好行情。

  浙江湖州的泥鳅养殖集中在菱湖周边。目前湖州的养殖面积预估1.5万亩,比去年增加10%~20%。江苏天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特水料技术负责人关胜军介绍,现在湖州地区泥鳅亩产都在7000斤/亩以上,产量好的甚至10000多斤/亩。“由于泥鳅产量高,病害少、周期短,跟风养殖的人也不少。现在的养殖密度也不断增加,一亩投苗去到200万尾以上,以前最多也就40万-50万尾。”

  目前,泥鳅依旧受困于商品鱼的价格。3月份时,泥鳅塘头价还能维持在7元/斤,现已跌至7元/斤以下,相比起去年同期价格9~10元/斤,今年的行情颇让养殖户心灰意冷。关胜军认为,今年只要能养出来,不会亏,赚多赚少的问题。“目前流通难,外地车少,是这条鱼最大的问题。疫情影响,华东这两个月基本都是封闭状态,现在已是5月中旬,而湖州地区目前存塘还有不少,养殖户要腾塘,不然要耽误今年的养殖,养殖户只能尽量多卖一点。”

  关胜军给出养殖户的建议是:1、疫情还在反复,老鱼能卖都早点卖,不亏本就行了。等行情是不现实的,而且风险太大。2、要保证饲料质量,吃好料早卖鱼。

  华北地区,泥鳅养殖主要集中在天津和唐山,这一带主要以小塘高密度养殖为主,一年养一批,产量居高。据海鲲鹏(天津)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大伟介绍,今年北方在4月20日前后放水花,密度是200万-300万尾/亩,现在的成活率也非常好。和去年同期相比,投苗量有所缩减。辽宁一带,今年泥鳅养殖面积在增加,因为去年东北地区泥鳅的价格比较理想,一些养殖户也转养了泥鳅,增加的体量不少。

  张大伟称“目前京津冀地区存塘量预计在300万斤以上。主要还是疫情原因,市场需求量减少了。”

  今年的饲料价格和北方水面承包费均在上涨,泥鳅的养殖成本至少上涨0.5元/斤。张大伟透露,他本人合作的养殖场去年养了1000多亩,今年减少至有600~700亩水面。“一方面是为了降低风险,因为现在走量很慢,以前一天能买十几万斤鱼,现在一天只能卖2万~3万斤鱼,卖得少的话,资金回笼也慢。二是北方市场越冬的风险也比较大。”他建议大家转变卖鱼思维,要灵活卖鱼,养到7、8月份的时候,如果价格好,可以提前卖掉一部分,错峰卖鱼可能利润会比较好。

  另外,张大伟建议养殖户不要盲目扩大养殖面积或养殖密度。“有些养殖户会增加投苗密度,泥鳅的烂身病、胀气等主要病害就是密度过大以后,对水质和底质的处理以及投喂不当造成的,如果把预防做好,泥鳅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养的。很多养户还是习惯等到出现了疾病才去处理,这种‘头疼治头脚疼治脚’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建议定期做预防,定期拌药料,给底泥做一些处理,减少病害发生。”张大伟说道。

  1、泥鳅的养殖周期短,一般2个月能出一批鱼,越冬则3-4个月出一批鱼,一般一年能养4批。周期短、周转快,养殖户很容易就能抓住好行情。

  这两年泥鳅市场的变化比较大,尤其是疫情的影响下,养殖户不能再抱着传统的养殖思路。据了解,现在市面上主要流通的规格就是60-70条的小鳅。现在养大鳅的人并不多,按比例来说最多只有20%,中秋节那一批大概会增加到30%,其余的基本上都是养小鳅。随着现在养殖成本不断增加,泥鳅市场流通受阻,一些养殖户卖鱼的思维也随之改变,比如以前养大鳅的养殖户,现在会选择在稍小一点规格的时候卖掉。

  杨水兵介绍,“大鳅的养殖周期较长,短的要150多天,长的甚至超过1年,虽然这中间的成本差异不便估算,但是按照现在规格为10条的大鳅6.7-6.8元/斤这个价格来看肯定是亏本的。养大鳅的人无非就是想博产量,但是这种情况下博产量是没用的,反而产量越高亏得越多。例如2020年,那时候养大鳅的每个人一塘鱼至少亏10万元以上,亏得多的甚至20万元、30万元。但是小鳅的成本控制得比较低的线元/斤的价格还能勉强保本和略赚一点,按照现在市场价格,小鳅还是有0.5-1元的利润空间。”

  泥鳅的亩产相对较高,但是成活率却不是很高。以珠三角为例,黄埔阜沙以开水花为主,江门放寸苗较多。很多养殖户放的水花,成活率只有1~2成,但是如果放2000口的泥鳅寸苗,一般人都能做到50%以上的成活率。

  现在大部分养殖户都是在对虾、泥鳅等几个品种之间来切换,什么行情好就养什么。比如今年很多人不看好6月份这批鱼的行情,认为6月出鱼这一批的市场疲软,因此转养了对虾。但是忽略了高温期养虾的风险,事实上频繁转养很可能会让你错过好行情!

  业内人士表示看好接下来6-8月以及中秋-10月这两批鱼,尤其是第四批的越冬鱼,在前期鱼价都不被看好的情况下,那时候很可能会导致市场缺鱼,如果没有疫情等外部环境施压,很可能会出现低开高走的状况。

  泥鳅虽是一个小众品种,无论是产量还是养殖面积都还比较有限,上升空间很大。杨水兵称,随着四大家鱼的饲料、塘租成本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养殖户会关注泥鳅这样的小品种,这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向好的,加上泥鳅时间周转也快、批次多、产量高,未必不会成为下一条网红鱼。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