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如何养出高品质的泥鳅?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5 18:39:47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作为农村出身的我来说,抓泥鳅的技术那是溜溜的,最喜欢去稻田里、小溪边、河边这几个地方与泥鳅打交道。那时候村里很少会用农药稻田里泥鳅尤其多......我们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泥鳅养殖技术

  商品泥鳅要求体态完整、体色正常、无伤残,健壮活泼、大小均匀,规格在10g/尾以上;通过合理的养殖,成活率应在40%以上。

  泥鳅养殖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池塘养殖、水泥池养殖、稻田养殖及网箱养殖等主要的养成模式。

  养殖成條的池塘面积以700-2000㎡为宜,东西走向为好。春天池水深控制在60-80cm,夏天为50-60cm,秋天为60-80cm,冬天100-120cm。四周高出水面40cm,池硬坡度60-70度,并用砖、石护坡, 池底必须夯实。

  池土以保水性强的中性或微酸性的黏土或壤土为好。同时,在排水口附近挖一面积数平方米、深30cm左右的集鱼坑,以便回捕。进、排水要方便,进、排水口及溢水口须设防逃栅。

  放养前10~15天,清整池塘,填塞漏洞,疏通进、排水管道,翻耕池底淤泥,然后再用生石灰清塘, 生石灰用量为100-150g/㎡, 然后在日光下暴晒3-4天。7 天后加注新水,进水深20-30cm。

  苗种放养前7-8天,在條池向阳一侧堆放禽畜有机肥,用量为300-500g/m²,并将池水加深至40-50cm。 肥堆浸入水中,数天后即腐烂,可培育出水蚤等水生动物。下种前,池水透明度应保持在15-25cm 。

  放养量视触种规格、触池条件、饲养技术水平而定。规格3~4cm的触种,放养密度为50-60尾/m²,有流水条件的养殖池可适量增加。触种放养前用8-10mg/L的漂白粉溶液侵泡3-5min消毒,或用3%的食盐水浸泡5-10min 。

  天然水域的泥鳅,长期栖息在水田、河湖、沼泽及溪坑等淡水中,白天极少游到水面活动,夜间到岸边分散觅食。

  二是由夜间吃食变为白天定时摄食;三是由摄食天然饵料变为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具体做法:在下塘后的第2天晚上8点开始,投少量人工配合饲料,分几个食台放,吃完后再投,以后每天逐步推迟2h投喂,并且逐渐减少食台个数,这样经过10天左右,泥鳅苗种适应了池塘的生活环境,便由夜间分散觅食转到白天集中食场摄取配合饲料。由人工育的鳅苗种,从小进行人工投喂饲养,放养后不必过驯化关。

  在天然水域中,体长5-8cm的鳅苗由摄食动物性饵料转变为杂食性饲料,主要摄食甲壳类,摇蚊幼虫,丝虹蚓,水、陆生昆虫及其幼体,蚝子、幼螺、蚯蚓等底栖无脊椎动物同时摄食丝状藻、硅藻、水陆生植物的碎片及种子。

  在养殖过程中,除施肥培养天然饵料外,还应投喂人工配合饲料。苗种下池后,要根据水质肥瘦适时追肥,一般每月追肥一次,每次80-100g/m2,池水透明度为20-25cm。

  泥鳅的食欲与水温有关,水温24-27度时,食欲最旺盛,摄食量最大,生长速度最快;水温低于15度或超过29度时,食欲剧减,生长缓慢。水温20度以下的,泥鳅喜食植物性饲料占60%-70%的混合性饲料;水温20-13度时,动植物性饲料各占50%;水温23-28度时,动物性饲料应占60%-70%。

  水温20度以下时,投喂量占池塘存鱼量的2%左右。随着水温的升高,日投饲量增加到5%-10%;

  水温高于30度或低于10度时,可少喂或不喂。一般每天投喂2次,早上7-8时投喂全天饲料的30%;下午4-5时投喂70%。

  在泥鳅摄食旺季,不要让泥鳅吃得太多,因为泥锹贪食,吃得太多会引起肠道过度充塞,影响肠的呼吸。

  投喂时应遵循“四定”原则。多设食台,并将其均匀分布,高温季节时,要在食台上搭遮阳棚。每天投喂量视鱼的生长情况、天气等因素酌情增减。投饲量以2h内吃完为宜。

  水质要求“肥、活、 嫩、 爽”,透明度控制在30cm左右,溶解氧保持在3mg/L以上,PH值7.6-8.8。

  养殖前期以加水为主,养殖中后期每7天左右换一次水,每次换水量为1/4-1/3。此外,还应经常检查食台,了解泥触吃食情况,以便控制投喂量。及时捞出残余饵料。定期使用生石灰消毒,高温期间使用光合细菌、EM菌等生物制剂调节水质。

  饲养期间要经常巡塘,做好防逃、防病工作。发现漏洞要及时堵塞,定期消毒和清扫食台。 一般规格 5cm( 体重2g左右)的條种,经 1 年养殖可达10g以上的商品泥鳅。

  水泥池一般面程为100平方米,可建成地下式,把上式或半地上式,池壁多用砖1石,其上铺垫一层油毛毡或加厚的塑料膜,以防渗漏,然后再在上面浇一层厚5cm的混凝土。应设执立的进料水口,进水口高手地水水面,推衣量鱼坑四周应设挡泥壁,并在泥面水平处设1个排水口,以便换水。池深1.0-1.4m,养殖水深60-80cm。

  无土饲养池水深为0.5m。池中放置长约2m、直径16cm的多孔管,亦可用竹管代替。每6根为一排,每两排扎成一层,每三层垒成一堆,每平方米放置2-3堆。鳅池建成后,可在池内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如水浮莲、浮萍等)。

  放养前10-15天,用100-150g/m²的生石灰清池消毒,7天后灌入新水。有土饲养时,放养前7-10天,在池中堆放畜禽有机肥300-500g/m²,施肥后3-5即下鳅种。

  有土饲养时,一般放养体长3-4cm的鳅种100-150尾/㎡;体长5cm以上的可放养50-80尾/㎡。无土饲养时,一般放养量较大些,放养3-4cm的鳅种300-400尾/㎡;体长5cm以上的则可放养150-200尾/㎡。

  在水泥池养殖过程中,饲料最好以人工配合饲料为主,动物性饲料为辅。辅助的动物性饲料要新鲜、适口,可选择当地数量充足、较便宜的饵料,这样不致使饲料经常变化,而造成泥鳅阶段性摄食量降低。

  投饲量与池塘养殖相同。水泥池养殖一般每天投喂3次,(8:00、14:00、18:00);一次投喂全天量的1/3。要抓紧开春后的水温上升阶段的投饵及秋后水温下降时期的投饵,做到早开食,晚停食。

  在有土饲养中,要经常观察水体透明度及水色,如果透明度有降低的趋势,则说明浮游植物繁殖过盛,可稍加抑制或换注新水。

  要防止浮头和泛池,特别是在气压低、久雨不停或天气闷热时,若池水过肥极易浮头、泛池,应及时更换新水。清晨若发现大量泥鳅浮头、踝跳时不要轻易增氧。可以拍掌惊扰,如果泥鳅顷刻入水则属正常,如果无动于衷,则须立即增氧。

  在无土饲养中,由于水体透明度较大,水中溶解氧较高,一般不会 缺氧,定期检查泥鳅的生长状况,如果放养的泥锹生长差异显著时,应及时按规格分养,避免生长差异过大。

  每天巡池时还应注意防范泥鳅的逃逸,水泥池还要定期消毒,以防病菌滋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