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乡村振兴在青海】“小鱼塘”托起“致富舱”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23 9:58:41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8月,气温持续走高,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尕海镇尕海村,村民刘兆平一早便来到离家不远的工地开始干活。

  “目前我们正在加深拓宽鱼塘,今后这个鱼塘就是村里的水产养殖基地,还有好几个村民跟我一样,都在这里干活。”六旬老汉刘兆平没想到,自己在“退休”的年纪还可以在家门口有活干。

  2021年,新一届尕海镇党委“班子”成员上任后,在调研走访中了解到,位于尕海村和新源村东南方交界处,有一处16000平方米的水塘,其水塘的水是从泉眼里流出来的,水质属于弱碱性,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据村民们说,水塘里野生鱼的肉质细腻,有一种特别的口感。

  多年来,尕海村和新源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主要依赖于土地,极大地制约了两个村的集体经济发展。如何打破不利局面,拓宽集体经济收入渠道,成为新一届党委急需解决的任务。

  在经过多次调研和实地勘察后,尕海镇党委认为,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助力产业振兴是一条可选之路。于是便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前往青海省渔业推广技术中心、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虹鳟鱼育苗基地和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联合水产养殖基地等,现场观摩学习水产养殖方面的技术,并与相关科技人员、养殖大户进行面对面互动研讨。

  经过观摩学习,尕海镇党委因地制宜,结合地下水资源丰富优势及现有自然鱼塘基础,初步确定了以室内桶式规模化养殖为主,外塘循环养殖垂钓为辅的养殖方案。

  由于水产养殖具有专业性,存在一定风险,前期,镇党委牵头协调第三方机构于2021年6月投放鲤鱼、鲫鱼5000尾,蟹苗50公斤进行试养,除去因水塘水位较浅,冬季水面结冰原因造成部分鱼苗缺氧死亡外,此次试养成活率达85%。

  试养成功后,大家对发展水产养殖有了底气。2021年底,结合“十四五”产业项目申报,镇党委把水产养殖项目作为重点工作谋划对接,争取到2022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600万元,用于实施尕海村和新源村水产养殖项目。

  “虹鳟鱼养殖效益高,鱼苗养殖一年后大约在1.5公斤,按照最低市场价每公斤80元销售,收入很可观。”尕海镇副镇长马海鹏对水产养殖信心满满,“按照现有鱼塘基础,预计每年可投放三次鱼苗,每次投放量3万条,养殖育苗存活率以70%计算,每年养殖存活就是6.3万条。”

  “今年6月,水产养殖基地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室外,施工人员正在原来的水塘基础上进行深挖扩建,室内,智能温控育苗车间及配套附属设施安装也在进行中。”水产养殖基地项目建设负责人王辉说,在项目施工期间,公司主要以当地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作为用工对象,为无法外出务工的脱贫户提供了增收机会。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重点。如今,一幅依托水产养殖基地,带动垂钓、餐饮和旅游观光一体发展的村集体经济发展蓝图已逐渐清晰起来。

  尕海镇党委书记哈斯代青说,致富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接下来镇党委会坚持“党委牵头、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的工作思路,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向有养殖意向的村民传授养殖经验,培养水产养殖技术人员,探索带领村民走出一条解决瓶颈制约、发展特色养殖的致富路。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