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贵州贵阳再添大鲵仿生态繁殖成功案例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3/12 16:25:48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今年娃娃鱼繁殖,人品加运气,产量创下记录。”这是自今年9月以来,贵阳市乌当区大鲵养殖户张翔一直未改的QQ签名。养了三年的娃娃鱼,终于成功 实现了仿生态繁殖,这让首当“鱼爸爸”的张翔喜出望外。4对种鱼首次繁殖产下6800多尾鱼苗的超高产量不仅创下了养殖同行的新纪录,也为贵阳仿生态繁殖 大鲵提供了新案例。

  上世纪九十年代,和很多外出谋生的务工人员一样,张翔只身到了广东,在一家工厂打工。在广东辗转的十年间,他从工厂普通职员做到了上市公司部门经理,攒了些“家底”的他在广州买了一套房子,还开上了轿车。

  “打工总不是一辈子的事情吧。”一直给别人打工的张翔开始寻思着自己当老板。“当时就想回乡创业。”一次偶然的机会,张翔听朋友提起了娃娃鱼养殖的事情,高额的回报和良好的市场前景让他看到了商机。

  2008年,张翔开始关注娃娃鱼养殖的行业动态。“在QQ上结识了很多养殖企业的好友,每天都聊娃娃鱼。”随后,他开始外出“拜师”,找遍了广东、陕西、湖南、四川等地的养殖大户和技术人员,讨教养殖技术和经验。

  2010年,“万事俱备”的张翔下定决心,一举将广州的房子卖掉,辞去公司工作,带着打工所得的积蓄回到了贵州。经过选址,张翔最终看上了乌当 区新场乡的一块“风水宝地”。“这里生态环境好,完全没有被污染,特别是水好,很适合娃娃鱼的养殖和自然繁殖。”很快,张翔租了7亩土地,建起了自己的娃 娃鱼养殖场。

  “我就是把这个当作事业来做了。”这一干就是三年,张翔的养殖场里已经有了2000条鱼苗、几百条商品鱼和30多条种鱼,当年漂泊异乡的“打工仔”变身当起了“鱼倌”。如今,张翔成功注册了公司,并取得了驯养繁殖许可证、经营利用许可证等合法手续。

  尽管有了自己的事业,但开始的三年还是让张翔体会到了创业的艰难。“由于娃娃鱼自身的生长周期限制,养殖的回报很慢。”他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娃 娃鱼从鱼苗成长到商品鱼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而种鱼则需要6-7年发育成熟后才能产卵繁殖。这也就意味着,张翔创业的头三年“只出不进”,完全是“零回 报”。

  最困扰张翔的还是资金问题。“三年来,已经陆陆续续投入了200多万元。”尽管早已经把自己的积蓄全部用光,但养殖场里的娃娃鱼还是让张翔欠了一屁股债。为了减少开支,张翔将请的工人全部辞退了,自己和妻子承担起了养鱼的全部事务。

  今年9月11日晚上,照例到繁殖场巡查的张翔惊喜地在人工河道里发现了几枚空卵,“肯定是母鱼产卵了。”随后,他在一个鱼洞里发现了密密麻麻的 鱼卵。“太激动了。”张翔有些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而接下来的几天,张翔切切实实体会了“幸福来得太突然”,接连3天都有母鱼产卵,一连产了4窝,每天都 有惊喜。

  据张翔统计,4头母鱼共产下了6800多枚卵,最多的一窝竟然多达2735枚。经过一个多月的孵化,6805条鱼苗顺利出生,“除了少部分畸形和有瑕疵的,现在可以肯定的健康鱼苗有6700多条。”张翔告诉记者,成功繁殖出的小鱼体质都还不错,目前长势良好。

  “一般来说,大鲵繁殖一窝的产量是400-600条左右。”实地查看过后,贵阳市农业委员会水产站副站长马永斌说:“就目前的水平来说,不管是 单窝出苗量还是整个养殖场的产量都是相当高的。”据马永斌介绍,目前市面上,5-6厘米的鱼苗一般都卖到100-120元一尾,饲养6-7年的种鱼有的甚 至要上万元一条。

  张翔告诉记者:“繁殖成功就意味着养殖场实现了自繁自养的目标,以后不用再花钱买苗、种。”相对于产量而言,马永斌也认为,这次仿生态繁殖取得 成功,对于解决贵阳大鲵苗种供应的意义更大,尤其是对种鱼的培育。他告诉记者,由于价格昂贵,苗种成本一直是制约大鲵养殖产业形成和发展的瓶颈。

  据马永斌介绍,贵阳市2010年开始人工养殖大鲵,2011年实现仿生态繁殖,目前全市大鲵养殖面积已达到3万平方米,养殖数量约4万尾,“但距离苗种自给自足的实现仍需2-3年。”他说,“这是发展产业的核心。”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