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千方百计兴产业 持续增收谱新篇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7/26 2:56:18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收入是衡量群众生活水平最核心、最基础的指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最根本的是要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脱贫人口增收,习多次深入脱贫地区同脱贫群众拉家常、问收入、算收益,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让脱贫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 黑龙江省乡村振兴局深入学习贯彻习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先后印发了《关于促进全省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意见(2023-2025)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脱贫人口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促进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持续增收的指导意见》等多项政策文件。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狠抓落实,多措并举,兴业富民。2022年,黑龙江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0.3个百分点。 截至目前,全省各地支持帮扶产业项目1791个,培育特色产业基地472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19万个,脱贫地区特色主导产业达340个。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累计带动脱贫人口42.42万人增收。全省就业务工人数已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伟大实践中,全省各地涌现出一大批产业富民增收的典型,他们充分发挥乡村资源优势,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增强脱贫户“造血”能力,带动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今择其部分刊发,以飨读者。 近年来,齐齐哈尔市把抓产业作为富民增收的关键,加强对衔接资金使用管理,切实发挥撬动作用。在过渡期,共投入衔接资金10.19亿元,建设特色农业、旅游发展、庭院经济等项目119个,提供就业岗位4586个,人均增收1500元。 狠抓项目质量建设。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弱质项目分析整改工作,为建设优质项目奠定良好基础。攻坚期出台管理意见,压实责任,强力推进。过渡期及时调整市级对县区目标考核细则,加大资金项目考核权重,树立重视项目建设鲜明导向。他们先后开展5次有针对性的产业发展工作专题培训,其中2022年与北京快手合作举办全市直播电商兴村培训班,单次受众3016人。每年开展2次对9县6区全覆盖项目建设情况督导,帮助县区查摆问题。选取优质项目突出的县区组织全市“走比看”,起到较好引领示范作用。 集聚社会力量助力产业发展。2021年,齐齐哈尔市召开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暨“万企兴万村”启动大会,严格执行半年一次的社会帮扶会商、督导调研、交流座谈等3项推动落实机制。截至目前,全市共有440家单位参与结对帮扶,消费帮扶552万元,就业帮扶2938人,为628家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发放贷款3450万元。同时,引进资金2.28亿元,建设产业项目139个。中国一重集团相继投资461万元帮扶拜泉县红旗村改善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慰问脱贫户和捐资助学等,有效满足了帮扶村多样化发展需求。 坚持“抓大不放小”全面发展。持续加大扶贫产业衔接资金支持力度。在抓大上,重点支持依安和克东两县北纬四十七、龙江元盛、泰来瑞弘达、富裕益海嘉里等5个县级龙头企业发展,共投入衔接资金2.97亿元,实现年收益1486万元,直接带动9204人就业,年均增收3800元。在育小上,充分依托镇村自然资源,助力特色产业发展,先后投入衔接资金8.22亿元,扶持114个小产业项目,仅村集体就实现年增收4109万元。今年,围绕《齐齐哈尔市推进大垄适度规模经营壮大村集体经济百村示范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5年)》,助力叫响“鲜食玉米之都”品牌,投入衔接资金9192万元,为54个示范村配套大型玉米耕种采收机械设备,实现企业、农户、集体多方受益。 加强资金安全管理。制发《齐齐哈尔市衔接资金项目监管工作方案》,严实标准,跟进监管。对过渡期新分配到衔接资金的4个区,组织召开专题培训会。对资金使用方向负面清单、使用流程、项目库建设等进行具体培训指导,并安排专人一对一日常指导,工作走上规范化。市审计局不断强化资金项目审计监督,确保项目资金运行安全。 延寿县坚持把产业帮扶作为重中之重,优化产业布局,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引领带动,促进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 精准“谋”,确保帮扶产业可发展。制定《延寿县帮扶产业发展规划》,选准发展优质稻米、肉鸡、食用菌、光伏等主导产业。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4.7亿元,实施乡村产业项目172个,其中,2023年整合资金0.49亿元,新实施肉鸡养殖基地、黄牛托管所、蔬菜温室大棚、梅花鹿养殖基地等产业项目6个。 重点“育”,做强主导产业提成效。以重点产业链引领帮扶产业发展,着力提高“土特产”的竞争力和附加值。抓稻米产业,放大“中国优质香米之乡”和“延寿大米”效应,连续六年举办“新米节”;全县稻米专业种植合作社发展到520家,稻米生产加工企业达到65家,带动农户2.6万户,年户均增收2000元。投资建成8万吨绿色有机米生产车间帮扶项目,带动3598户脱贫户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抓龙头培育,整合涉农资金向特色鲜明、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倾斜,累计投入资金2亿元。依托延大牧业,建成标准化养殖基地22个、种鸡场2个、孵化场1个,年出栏肉鸡1200万只,直接吸纳农民就近就业172人;推动香其食品、鼎鑫沙棘等县域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带动农户1266人,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抓政策扶持,抢抓上级农业部门支持发展设施农业机遇,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建成食用菌小区29个、钢骨架大棚681栋,年种植食用菌600余万袋,产业收益600万元,直接吸纳脱贫户及监测户务工就业438人,资产收益带动1100余户、户年均增收700元。 着力“领”,聚焦庭院产业增动能。广泛推广“小种植”,瞄准庭院和水稻育秧大棚,发展红辣椒、青刀豆、黏玉米、软枣猕猴桃等作物,全县已有4024户脱贫户及监测户开展庭院种植,种植面积2200余亩。大力发展“小养殖”,探索企业、集体、农户三方受益新路径,开展代理养殖,出栏后统一出售给村集体,并按照约定结清种苗和集体经济收益费用。探索发展“小作坊”,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生产经营大户创办村工厂,让脱贫户在家门口就业。目前全县创建煎饼厂、黏豆包厂、小酒坊等“小作坊”15家,可带动脱贫户及监测户人均增收1000余元。 高效“用”,发展特色产业促增收。投资1.3亿元,在46个村建设47座总规模15.3兆瓦光伏电站,2022年全县光伏产业项目共计发电收入1600万元,带动脱贫人口4640人,人均增收1250元。 投资900万元建成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培养“村淘”合伙人,发展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网点79个、网店2477家,建设网络直播间6个,2022年全县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实现3.9亿元,带动脱贫户及监测户达1650户,户均增收1500元。建立“832平台”、县政府、龙头企业的“三轮驱动”系统,围绕“一县一品”依托龙头企业承接“832福米”项目,打造以“延寿大米”为主的优选品牌,形成了以品牌拉动市场、以市场拉动生产、以生产带动产业的良性机制。截至目前,全县入驻“832平台”供应商38家,上架农副商品3082个,累计销售额已突破9亿元,销量位居全国前三。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户5993户,户均增收2500元。2022年,该县被“832”平台评为帮扶产业示范县。 桦川县聚焦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通过强化资金统筹保障、使用和监督,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2年底,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6000余元,增幅16.4%。 科学谋划,有效使用衔接资金。确保顶层设计有实效。以培育发展村集体经济为目的,结合县域实际情况,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旅游业等产业,2017年至今,共带动2万多人次农村劳动力就业,平均每年增收5000元左右。确保项目管理规范化。制定《桦川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管理细则》,确保项目落地增收益。2022年,县乡村振兴局联合审计、纪委等部门加大对扶贫资产运行监管,增加收益金500余万元,全部用于联农带农。 “头雁”领航,调动各级积极参与。坚持党建+产业模式,充分调动村“两委”、驻村工作队、乡村能人的积极性,打造出一批优秀的乡村产业。一是支部+产业,集贤村村集体牵头,成立天宇鸵鸟养殖公司,采用“合作联营、集中管理、市场分销、集体收益、统筹分配、账目公开”的经营方式带动村民致富,村集体年增收12万元左右。二是驻村+产业,苏家店村驻村工作队大缸工艺特色酸菜生产项目年销售收入1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0个。三是能人+产业,爱国村村民李雪琴带头创办桦川县小伙伴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至2022年底,销售额已经达到1550万元,提供就业50余人。 政策补位,助力乡村产业运行。为进一步动员农户发展乡村产业的积极性,桦川县制定庭院经济高质量发展方案,通过庭院经济生产资料补贴、物流运输补贴,激发农户生产热情,户均庭院实现增收近2000元。引进辣椒种植企业,通过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统一化管理、集中化收购方式,推广600亩庭院辣椒种植,户均增收3000元。 强化监督,保障收益合理分配。制定《桦川县2023年帮扶项目收益分配指导意见》,对无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脱贫人口、有劳动能力和弱半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脱贫人口、村集体公益事业方面资金使用提出具体要求,设立脱贫户养殖业、种植业、外出务工、孝老敬老等方面的奖补,并由县审计局、县纪检部门等单位负责对收益的使用进行监督、巡查、监管,确保项目收益分配程序的规范性和分配方案的完备性,对挤占挪用、截留帮扶项目收益金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究责任。2023年全县脱贫人口增收预计实现15%的目标,达到18000元/人左右。 肇源县把发展联农带农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成果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全力确保联农带农项目持续收益、稳定收益,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截至2022年,全县规划建成30个联农带农产业项目,已建成项目收益率达到6%以上,带动脱贫户年户均增收7000元以上;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实现15319元,收入增幅21.5%。 “联姻”重大项目,实现借力带动增收。为缩短产业项目建设周期,确保扶持资金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带贫收益,该县瞄准实力雄厚企业寻求合作。他们推行委托代养模式,抢抓四川菊乐乳业和小拉哈和牛等牧业企业入驻机遇,采取“政府采购+委托代养”方式,利用扶持资金4700万元购畜入托,以5年为一个周期将生物资产委托企业代养,每年以不低于采购总价6%的标准结算托养收益。企业孵化模式则是与肉鸡全产业链项目进行合作,利用扶持资金2598万元,建设标准化厂房1.32万平方米,企业入驻即投产,2022年实现带贫收益174.1万元,收益率达到6.7%。融资扶持模式采取“助企融资+收益分成”方式,推动企业发展和联农带农双丰收。鲶鱼沟实业集团连续7年向全县2593名脱贫户及监测户发放带动收益,人均年增收800元。 “嫁接”国有企业,确保安全带动增收。为降低扶持资金投资风险,引导国有企业有序承接联农带农项目,2019年以来,县政府授权县国有农发集团整合项目资金4053.4万元,并集中建设4个联农带农产业项目,目前均已建成投产,项目收益稳定保持在6%以上。在项目建成初期或项目尚未形成稳定收益期间,要求国企在保本微利的情况下,优先保障带动收益发放。扶持资金的注入不但迅速壮大了国企基本盘,而且形成的国有资产也在国企运营中实现保值增值。 绑定“乡业村品”,助力发展带动增收。特色产业快速崛起。浩德乡莲花村利用扶持资金发展寒地羊肚菌产业喜获成功,目前生产棚室已发展到70栋,并高标准建成食用菌深加工厂房,共计吸纳脱贫户及普通农户225户参与生产,年产值实现1620万元,带动全乡149名脱贫户及监测户人均年增收1853元。 加工产业逐渐壮大。在扶持政策带动下,大米加工、面粉加工、花生油加工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优质农产品就地加工增值,成为联农带农事业的中坚力量。 乡村旅游初见雏形。依托肇源“莲花节”“冰雪节”业已形成的旅游市场,着力扶持旅游节点建设,目前采摘园、垂钓园和花卉园3个项目主体功能设施已完备,今年即可实现带贫增收。 创设“制式流程”,规范运行保障增收。创设严把项目“三关”制式流程。严把项目入口关,在项目立项环节,严格履行“逐级申报、部门联审、专家论证、县级议定”工作程序,确保入库项目立得住。严把资金使用关,在项目建设环节,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综合考量项目实施进度、质量、节点等因素,规范履行资金拨付程序;设立资金使用管理台账,将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录入监测信息平台,强化系统化监管、动态化监测、跟踪查验;全面推行公开公示制度,确保衔接资金用得准。严把项目运营管护关,在项目运营管护环节,按照“一项目一档案”原则,建立项目全流程电子档案。制发了《肇源县带贫项目资产运营管理实施办法》,有效防止了经营亏损和资产闲置,确保产业项目收益可持续。 嫩江市将产业帮扶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主抓手,充分发挥乡村资源、产业基础、人文历史等优势,着力培育壮大有特色的乡村产业,用好“高、合、严、实、特”五字诀,做实乡村产业项目大文章。 在“高”字上发好力。嫩江市委市政府将研究乡村振兴产业项目作为固定议题,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专题会推进会等研究部署、推进落实。把产业项目建设纳入政府督办事项管理,由市政府督办室定期对项目建设和资金拨付工作进行督导,严格按照“四个体系”工作要求,将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年底绩效考核,确保产业项目顺畅实施。 在“合”字上下功夫。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定期会商解决乡村振兴产业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难题问题。自然资源、环保、发改、审计、财政等部门在土地审批、项目立项、环评、资金拨付、验收等环节对实施的项目及时分析研判,形成工作合力,破解堵点,整体推进。各乡镇围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关注市场需求,拓展村集体经济发展渠道,打造有亮点、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产业项目,形成横向协作、纵向贯通、多方发力、齐抓共管的联动工作机制,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项目格局和“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帮扶模式。 在“严”字上见真章。在项目运营管护环节,按照“一项目一档案”原则,科学规范项目管理。制发《嫩江市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实施方案》《进一步健全完善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的实施细则》等文件,建立健全产业项目资产监管工作机制,定期对产业项目资产运行情况、产业项目收益使用情况等开展监督检查,有效防止已实施产业项目经营亏损和资产闲置,确保产业项目带贫收益可持续。 在“实”字上见成效。紧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主线,综合考量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市场前景等因素谋划乡村产业项目。在储备项目入库前,充分征求群众意见,严格履行村级申报、乡镇审核、部门论证、县级审定的工作程序,实现入库项目科学、精准、可行,确保入库项目立得住。59个产业项目带动全市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2240户3923人稳定受益。对有劳动能力的激发内生动力,鼓励参加公益性劳动和参与项目建设获得收益,带动691户1472人,户均年增收2200~3500元;对整户无劳动能力的1549户2451人通过直接发放生活补助进行收益分配,户均年增收1500~2000元。 在“特”字上趟路子。2017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7854.42万元,实施扶贫产业项目和帮扶产业项目59个,通过产业项目特色的运营方式,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带动群众致富增收。双山镇鲜食玉米加工项目年纯盈利30余万元,除拿出12万元收益带动脱贫群众增收外,还吸纳周边村屯100余名农户及脱贫群众就近就业,人均增收2000元。同时,与脱贫群众签订玉米订单,带动发展玉米种植产业。 兰西县瞄准农户房前屋后小菜园,围绕“一户一园”“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经过一年的发展,形成了“企业+村组织+农户”“企业+经纪人+农户”的发展模式,探索了“订单先入户、园内搞复种、村上初加工”的经营方式,实现了“半亩小菜园、三五千块钱”的增收目标。2022年,全县参与农户7100户,小菜园总面积5080亩,纯效益超过2000万元。该县“积极发展高质量庭院经济,多措并举打造‘菜篮子’增收新增长点”的经验得到了中办国办通报表扬。 推进扶持力度升级。在今年初的县委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该县拿出34.5万元对2022年全县发展“小菜园”较好的26个村给予表彰奖励。审议通过了《兰西县发展庭院经济使用衔接资金发放奖补的实施意见》,从衔接资金中拿出200万元,作为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发展庭院经济的奖励。制定下发了《2023年兰西县农村菜园开发利用工作实施方案》《兰西县2023年菜园开发利用工作考核实施细则》,把“小菜园”经济纳入实绩考核。县级领导全力推动,乡村两级党委主动发力,找订单、拓市场。今年全县“小菜园”种植面积发展到10200亩,参与农户15300户,其中脱贫户和监测户发展到2994户,“小菜园”经纪人发展到120人,建设高标准专业屯60个,实现年初预定目标。 推进基础设施升级。在原有中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设立初加工车间基础上,引入榆林食品工业产业园入驻企业——兰西县大润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移初加工车间到村、屯、庭院,扩大下移车间规模,目前新增初加工车间20处,让更多农民得到实惠。依托互联网开发建立小程序,以哈尔滨市区、兰西县城居民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超市、幼儿园、饭店为目标市场,由第三方公司运营,通过手机线上选菜、购买、支付、产品溯源等功能,实现线上销售。 推进品质效益升级。印发《兰西县庭院经济瓜菜标准化栽培技术实用手册》5000多册,整合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和蔬菜企业农技人员技术力量,做到网格化覆盖,在蔬菜生产重点时段、重点环节进行指导,并统筹县域内不同区域、不同种植品种,形成高质高效标准化技术模式,向“小菜园”种植户推广,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收入。 推进品牌销售升级。抓住“小菜园”原生态、纯绿色的特点,吸引更多企业建基地、签订单。目前,全县订单面积落实6300亩,比去年增加4147亩,仅青刀豆和黏玉米就达到5931亩。平山镇今年打造小园水稻专业屯,种植小园有机水稻125亩,预计亩产1100斤,亩效益可实现6500元以上。发挥县城、乡镇半城郊区位优势,划设兰西“小菜园”销售专区,引导农户自种自销。目前落实面积2700亩,比去年增加300亩,参与户数4510户,预计亩效益5000元以上。利用地处哈尔滨近郊的地理优势,通过民俗游、假日游拉动,吸引周边城市消费群体。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