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盘活撂荒地 海口多举措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促增产增收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2/4 20:52:39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金秋时节迎丰收,10月27日,走进琼山区红旗镇墨桥村五田家“琼山福稻”核心种植基地,入目是连绵金黄的稻田。层层稻浪随风涌动,阵阵稻香沁人心脾,昔日的这片撂荒地,如今变成丰收在望的良田。

  近年来,海口大力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提高土地利用率,多措并举推动荒地变良田,让撂荒地种起来、活起来、管起来。随着一片片撂荒地被盘活,一个个丰收图景不断在海口昔日的撂荒地上演,为农民增收致富拓渠道,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

  秀英区西秀镇龙头村龙头田洋大棚蔬菜种植基地,村民清理叶菜苗内长出的杂草。 记者 石中华 摄

  起垄覆膜、平整土地……近日,龙华区遵谭镇群力村委会那化农场,村民正在田间忙碌,“马上要种下黄灯笼辣椒,待辣椒收完可以接着种水稻。”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景象,遵谭镇委副书记、省工信厅派驻遵谭镇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郭田军深有感触,“过去这里是一片无人问津的撂荒地,去年镇里实施群力村土地整治,打通堵点,让这片撂荒地重获新生。”

  为切实让撂荒地复耕复种,群力村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摸底调查,平整土地、修建道路和水利设施等,向群众解读复耕复种相关政策,切实打通各种“堵点”,争取群众支持和配合撂荒地整治。

  如今,昔日的撂荒地已变为适合水稻耕种的高质量水田,新增水田面积约10.7公顷,新增粮食产能约14万公斤。项目不仅盘活闲置土地资源,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村民还能赚取租金和务工收入。

  近年来,海口坚持以补齐补强农田基础设施短板为抓手,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基础设施维修改造,大大改善了农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了农民耕作积极性,促进农业增长、农民增收。

  复耕复种堵点打通,荒地也能生“金”。10月27日,秀英区龙头田洋蔬菜种植基地,放眼望去,蔬菜大棚里满眼翠绿,一垄垄蔬菜生机盎然。宽敞的机耕路直达田间,配套水渠流水顺畅。“龙头村田间排水设施差,往年雨量较大特别是遇上台风,经常整片田洋积水,无法及时排水导致土地撂荒。去年,我们修建基础设施,将撂荒耕地变成致富良田。”秀英区西秀镇龙头村委会主任王尤军说,在政府支持下,龙头村修建了100吨灌溉水塔,解决了菜地灌溉问题,并对撂荒地的道路、水渠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造提升,让昔日撂荒地变成如今的“致富田”。

  位于琼山区旧州镇池连村委会西山村无益肚田洋的池连莲子产业园,曾是一片积水地,过去因沟渠下游排水通道较窄容易积水,农业种植难度大,导致土地处于撂荒状态。今年,该村对症下药,因地制宜种植莲子,发展莲子产业,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俯瞰美兰区大致坡镇永群村,昔日的撂荒地经过改造,变成生机勃勃的稻田。记者 陈长宇 摄

  10月25日,连续阴雨天气结束,美兰区大致坡镇永群村农户吴生来到田间地头,仔细查看水稻长势,观察病虫害情况,好确保水稻年底顺利收割。

  今年是该片田地复耕的第二年,看着长势喜人的水稻,吴生满脸欣喜,“水稻长得很好,得感谢村委会,我们只需提供土地和劳动力,其他成本由村委会和合作公司负责,土地增加了,收入也就增多了。”

  和吴生一样在复耕工作中受益的,还有村里的30余户村民。“这里原先是一片荒地,偶尔有村民种些作物,但收成不好,久而久之大家便放弃了耕种。”永群村党支部书记黄昌健介绍,为激发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该村全面排查家家户户的种植情况,筛选出种植意愿较高的农户,由村干部挨个上门宣传发动,如今水稻播种面积达350亩,为土地规模化种植打下坚实基础。

  “碎片田”盘活的背后,是海口扎实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缩影之一。近年,海口各村引入社会资本,将实际撂荒、碎片、地力差的低效基本农田,勘察汇总后进行高标准整合和整治,有序推进复耕复种。

  针对秀英区玉下村200多亩多年撂荒地的问题,2019年,玉下村乡村振兴工作队与村干部下足功夫,积极邀请农业专家、企业家等共同实地调研、把诊号脉,将闲置的撂荒地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发展村集体产业,实施玉下村热带生态循环农业产业示范基地项目。

  琼山区甲子镇益新村委会坡拥村,30多亩撂荒地如今也迎来了新发展。“现在地里已经下蚯蚓苗2000多斤,几个月就能收获,效益特别好。”益新村脱贫户沈毛富说。

  “由于土地贫瘠,地表水资源缺乏等原因,这片地无法得到有效灌溉,已抛荒多年。”益新村驻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陈祥熙说,为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推动撂荒地实现复耕复种,益新村积极探索抛荒复垦地的土地流转模式,通过“党支部+村集体公司+农户”的土地流转模式,动员引导农户种植橡胶树等作物,并发展林下经济蚯蚓养殖产业,改良撂荒地的土壤肥力,打造再生绿色循环产业基地。

  在桂林洋经济开发区永卫社区绿松大村,过去杂草丛生的土地被改成连片的荷塘。记者 陈长宇 摄

  稳定粮食生产安全,除了要藏粮于地,也要藏粮于技。今年以来,龙华区龙泉镇新联村通过扩大种植规模、采用新品种等形式,进一步擦亮新联新米大米品牌,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2020年,镇里邀请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专家团队引进新品种,以村集体公司+农户合作模式种植水稻,亩产效益大大提高。”新联村党支部书记庄永优介绍,去年125亩土地总产量约10万斤稻谷,产出4万斤大米。

  今年新联村又整合撂荒地,将种植面积增加到200亩,在原先的“美香占2号”“海农红1号”等特优香米、红米基础上,增加了“海丰黑糯2号”黑糯米品种,农民种植积极性大大提升。

  “得益于富硒冷泉灌溉,新联新米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营养价值高,受到市场欢迎。”新联村种植户杜生禄自豪地说,除了以土地入股村集体公司有分红,务工也有收入,“在好水、好土、好技术的‘加持’下,相信新联新米将走上更多餐桌。”

  “琼山区红旗镇墨桥村五田家‘琼山福稻’核心种植基地规模共有5000亩,其中700亩曾是撂荒地。”墨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黎积书告诉记者,2019年,五田家控股有限公司入驻该村试种“琼山福稻”,采取“公司+农户”方式,通过按照“统一选品、统一购种、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收购”的合作发展模式,盘活撂荒地,实现了产量、售价双提升,农户增收效果明显,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如今,当地的水稻收购价格从每斤0.8元提升至每斤1.5元,平均亩产量也达到了1000斤以上。

  下一步,海口将继续从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加大对土地使用权所有人的倾斜力度,激发起农户对土地耕种的意愿,实现土地复耕。同时,统筹推进休闲观光、旅游度假、农事体验、娱乐养生、科普教育等项目软件、硬件建设提档升级,将撂荒地整治利用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绘就乡村振兴好“丰”景。

  盘活撂荒耕地这一“沉睡的土地资源”,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近年来,海口牢记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结合实际,多措并举,大力推动撂荒地复耕复种,让撂荒地真正“活”起来。

  面对亟需破解的土地碎片化、荒地无人耕种等难题,海口创新路径、多措并举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摸清土地撂荒原因,建立台账,制定统筹利用撂荒地具体措施,因地制宜选择复耕复种农作物品种和技术模式,对基本农田撂荒地做到应种尽种。同时,通过引入社会资本进行耕地垦造,让“沉睡”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产生了更大的效益,“耕”出特色农业品牌。海口一批行之有效、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复耕复种模式,切实带动了农民增收。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耕地保护,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奋力守好海口粮食安全和生态底线。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